第5部分(第2/4 頁)
的《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的直接性的喜劇》論文和他在《黑格爾選集》中所寫的序文(這篇序文差不多全在談精神現象學)中,卻又在大談黑格爾辯證法的喜劇性。魯文貝格的論點是:“辯證法在於抓住每一個典型的態度或信念的片面性,而使得它邏輯上顯得可笑。”“精神現象學應該算作藝術作品,它的突出的特性是戲劇式的和喜劇的”。“正如有關於人物的喜劇,也有關於觀念的喜劇。
觀念和信念也有太自負的、學究氣的、虛幻的、古怪的、狂誕的、不配合的、盲目的、囂張的、咆哮如雷的、顛倒錯亂的。所謂辯證邏輯真正講來就是喜劇的邏輯。它是透過揭示觀念和信念的內在矛盾讓它們鞭撻它們自己的邏輯”。魯文貝格看見了喜劇中有辯證法,看見了黑格爾對於意識形態、觀念、信念的矛盾的分析,有一定程度的幽默感。但是他毫無根據地把觀念加以人格化,把精神現象學說成是“哲學的喜劇”,甚至把整個黑格爾哲學說成是“一種神聖的喜劇”,並且把辯證法說成是“喜劇藝術的巧妙工具”,把黑格爾尊崇為“第一流的喜劇天才”,這就陷於片面的誇大並把辯證法庸俗化。魯文貝格認為矛盾是可笑的、喜劇式的,也就是認為矛盾是錯誤的、主觀的、不合理的,他看不到矛盾和矛盾發展是必然的客觀的發展規律。我們知道,矛盾不是簡單地象魯文貝格所說那樣是可笑的,可供有閒階級欣賞的東西,而是要透過長期艱苦經歷才能克服的、必須嚴肅對待的東西,尤其是推動事物運動和發展的內在力量。足見肯定黑格爾辯證法的喜劇性的魯文貝格與肯定黑格爾辯證法的悲劇性和泛悲劇主義的克朗納和格羅克納表面上好象正相反對,但都同樣從反理性主義出發,只知道主觀辯證法,也都同樣把黑格爾的辯證法庸俗化。
象上面所揭露的克朗納、格羅克納、魯文貝格等人對於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加以反理性主義的歪曲,企圖把黑格爾哲學解釋為存在主義,解釋為反理性主義的泛悲劇主義和哲學的喜劇,這就丟掉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有生命的東西、合理的東西,把黑格爾的合理核心歪曲了,他們這種對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歪曲,正反映了思想上陷於種種矛盾,缺乏遠景展望的資本主義的社會狀況。
用馬克思主義詞句,站在存在主義立場去歪曲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在法國近來出現了不少的代表人物。如讓·瓦爾(JeanWahl)所著《黑格爾哲學中的苦惱意識》(巴黎,1929),耶穌教會的神學家比果(P.Bigo)所著《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巴黎,1953),卡爾威茲(J.—Y.Calvez)所著:《卡爾馬克思的思想》(巴黎,1956)等書。最重要的代表為《精神現象學》法文字譯註者天主教的一位神父伊波利特(JeanHypolite),他寫了一系列的著作,似乎都有把“精神現象學”、馬克思主義及存在主義混攪在一起的傾向。他的著作有《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生長與結構》(1946),論文《人在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的地位》(1947),以及《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導論》(1948),《關於馬克思和黑格爾的研究》(1955)等等。對於這些看法,法國加羅第等人曾於1958年合寫了一本冊子,叫做《馬克思主義者對天主教批評家的答覆》。我們因限於篇幅,這裡不打算評論。現在只對盧卡奇關於“精神現象學”研究所表現的某些錯誤觀點給予簡略的評述。
盧卡奇(G.Luk&;aacute;cs)是匈牙利人,生於1885年,是當代研究德國古典哲學、美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的頗有影響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著作有:《歌德和他的時代》(1947),《現實主義論文集》(1948),《文藝史家馬克思和恩格斯》(1948),《青年黑格爾》(1948),《美學史》(1954),《理性的毀滅》(1954),《美感特徵》(1962)等。在1954年再版的《青年黑格爾》(柏林版)裡,他對《精神現象學》有許多獨到的研究,他企圖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闡述黑格爾早期思想,特別是《精神現象學》的思想,並對各種資產階級哲學流派,特別是新黑格爾主義者對黑格爾早期思想的歪曲提出批判,特別突出的是他提出了與斯大林時期認為德國古典唯心論是對法國革命的貴族反動相對立的觀點。這是有其特殊的意義的。他還把反對唯心主義的鬥爭看成是反對反理性主義的鬥爭。但是由於他過分誇大了黑格爾的合理進步因素,卻忽視了馬克思批判、改造、顛倒黑格爾唯心辯證法的艱鉅工作,以致混淆了唯物辯證法和唯心辯證法的界限。他把黑格爾尊崇為對法國革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