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時這個過程又感染、影響著更多的人積極參與進來。
李嘉誠的祝願
每年的長江實業(集團)業績報告會都是最吸引在香港的媒體注意力的一件盛事,70多歲的主席李嘉誠不時會有個性化的語言表達出現。例如,著名的“我對香港有愛心,無野心”。
2006年8月24日的業績報告會上,李翁又表示,未來會向私人慈
善基金——李嘉誠基金會注入更多資產,有朝一日該基金規模不少
於他個人資產的三分之一。
1997迴歸之後的這些年,香港經濟起伏很多,唯有李嘉誠旗下的各家公司一直增長業績,其個人財富總額也迭創新高。根據福布斯的調查,李嘉誠的個人財產高達1500億港元。他成立的3個私人基金雖然沒有冠以慈善字眼,但全部都是用作慈善用途,他強調家族成員或公司董事不能動用基金的一分一毫。
被李嘉誠稱為“第三個兒子”的李嘉誠基金會,成立於1980年,其宗旨是對教育、醫療、文化、公益事業進行系統資助。歷年來,這個基金會已承諾和捐出款項約77億港元,其中90%投放於香港和內地,這足以證明李嘉誠回饋社會的決心。
過去數年,和內地企業家對李嘉誠的高度推崇較為不一致的是,香港社會對於他的評價是較為複雜的。除了公認他是首富之外,也一直有輿論認為李家對於香港社會的控制力太強。TOM公司較為張揚的風格,環球電訊公司的私有化風波以及李家公子的轉賣網通事件,都使公眾存疑:七旬老翁李嘉誠的價值觀是否真正能夠貫徹到旗下的企業運營之中?
幸好,這一次李嘉誠開出慈善大單,他劃出一條清晰的路線,由成功企業家向公益事業家過渡。我們無從判斷,巴菲特捐贈大部分財富的事件對於同樣處於頂級富豪之列的李嘉誠是否有實際啟發,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在華人企業家之中,李嘉誠邁出的這一大步,是一個顯著的標杆,對他個人,對他的家族企業,對於其他華人的企業家,都將是一個強烈的訊號。
李嘉誠每年一兩次在長江商學院對著學生們的演講已經成為一
個品牌。有一次在“奉獻的藝術”主題下,他用現代人的語境去分
析一箇中國曆史上的成功人士:
“范蠡沒有日記,沒有*;只有他行動的記錄,故無法分析他的心態。他歷盡艱辛協助勾踐復國,又看透勾踐不仁不義的性格;他建立制度,卻又害怕制度;他雄才偉略,但又厭倦社會的爭辯和無理;他成就偉大,卻越深刻體會到世間上最強最有殺傷力的情緒是嫉妒,范蠡為什麼會有如此消極的抗拒(不參與本身就是一種抗拒)?”
當然,李嘉誠演講中也推崇美國偉人富蘭克林的13個人生信條——節制、緘默、秩序、決心、節儉、勤勉、真誠、正義、中庸、清潔、平靜、貞節、謙遜。
我不知道李嘉誠是否做到了這些,但是我讚賞他的期許:
“今天商業社會的進步,不僅要靠個人勇氣、勤奮和堅持,更重要的是建立社群所需要的誠實、慷慨,從而創造出一個更公平、更公正的社會。”
但願有更多的有錢人也能夠這樣去做。
第一節 房地產要投資,不要投機(1)
在財富的使用和增值過程中,不動產投資始終是非常受到青睞
的品種。
首先它的價值基於土地和重置建築成本。土地尤其是城市建築用地是稀缺資源,別看現在有的開發商手裡拿著前幾年高價買下來的地,欲哭無淚,長遠來看,土地總是越來越少,越來越值錢的。
其次,隨著社會發展進步,勞動力成本將不斷上升,從而導致建築成本大大增加。目前可見,像房產這樣的大宗商品的價格也會隨著中國建設步伐的加快而水漲船高,既然決定房地產價值的兩大因素,都只有看漲不看跌的趨勢,房地產無論如何,都該具備股神巴菲特所說的“價值投資”的要素。
再次,房地產是生存必需品,手握房產就進可攻,退可守。可以租可以賣,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還可以抵押融資,最不濟,還能自住。
因此只要對中國未來有信心,重要城市的房地產的繁榮和升值是能保證的。
首先,應該提醒讀者,同樣是把錢用在房地產上面,有兩種操作思路,分別是房產的投機和投資。雖然看上去都是拿錢買房,但是房產的投資和投機的期望值和思維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2008年夏天之前,全國各地房價一浪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