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因為只是不是思善,不思惡,還是屬於無想定,甚之完全入於無記的境界。
若著於空,不將空也舍掉,即此著於空的便是有,屬於小乘法門。故應知道,此空也是假的,也是唯心所造,所以空也不應著。
3、中觀
所謂中觀,並非思想個“中”,如著一中的觀念,即便落入邊見,已不是中。.中是不著有,亦不著空;世法不住,出世法也不住,即所謂性空緣起,緣起性空;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實際理地。
證成空、假、中三觀之後,亦有再修慧觀之說,所謂慧觀,就是證成中道義後之正思惟。因為智慧是由正思惟而來。所謂思惟,即是五遍行中的思。亦即謂之知,或謂之覺。明儒王陽明的良知、良能之說,是脫胎於天台止觀而別成蹊徑。但須知大小乘所有三藏經典,也都由此一正知正見的自證分而到達證成聖果。
三、密宗觀想的理論與實踐
觀想為密宗修持法門之一種,其原理與天台宗三觀略同。所謂觀想,即是將意境上的影像投射在意根上,然後運用各種觀想方法起觀,逐漸配合身心的變化,而進入繫心一緣的“止”境,由此而達成生起
次第的成就(假觀)。再次,進而捨去繫心一緣的止境,由此而達成生起次第的行持(空觀)。最後通達中觀明慧,由此而證成菩提。觀想方法也有八萬四千種,其起用乃因人之根基而異。例如不淨觀、白骨觀以及密宗各法門之觀想,及淨土宗唸佛法門之觀想等等。但觀想之法,論其微細程式,應該說是先想後觀。
概分而言,前者為想相,屬於動態,較為粗略;後者為觀用,屬於靜態,較為精細。
例如修持淨土觀想法門,先當想像阿彌陀佛三十二種莊嚴相、八十種隨形好,然後依次按贊佛偈起觀想。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成令登彼岸
觀想清明,則妄念頓消,剎那淨土即現。如果初學者觀想不起,則可先學習另一種簡要觀想法。先觀看某一明體(如水晶球、荷葉上的露珠、佛像額上明珠,或者太陽等),然後取該明體某一亮光點之映像而作繫心一緣之用,依此攝想此亮光的影像常在意識裡,即定住此一亮光點而不變不動,是為止境。但在止境中一樣可以做事,因為止是屬於意根,而做
事則是分別心的意識之外用而已。不過,這樣只是方便,並非“奢摩他”的正三昧。
二六時中,心繫一緣的清明影像現前,是為得止。例如欠人錢,債主急著催討,不論做何事,時時掛礙在心。又如談戀愛,單相思時,茶裡飯裡都是她。再由得止而循序漸進,漸使身心的本能變化而到達定境。再進達於心風自在,則可由定發起神通。即也是因觀想功能而生起心力的作用,故能化形轉物。如於禪定中的道人,為避免人擾,乃化現老虎以嚇訪客。或於一念之間,呈現自身為光明透體等境界。
須知觀想成就。還屬於生起次第的作用,仍是假有。因此不以相似五通等意識境界為滿足,不貪不著,進而達於圓滿次第之空境。但須知此空如似無念,還是意識所呈現的清淨現量,仍然是虛妄的,所以,空也不應執著。
既不住空,也不住有,繼續參究,進而能體悟真空妙有,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就是真正中觀正見的成就。此時,可以做到提起便用,放下便休的真如境界,念念之間,淨土現前。
四、結語
戒,定、慧三學,為學佛之通途,戒為無上菩提
本,定慧則是佛學之中心。天台宗六妙法門的實踐,從數息入門,經由隨息到達止境。但~般修持者,大都停留在練柔軟氣功,或者滿足於止境中所產生的愉快與相似神通等階段。事實上,這些仍然是屬於身心的覺受,所謂神通異能,也只是外道而已。因此到了止,必須起觀,才能真正進入佛法的定慧裡。
所謂觀,就是參究、思惟的意思。修觀的目的在於通達般若,證成菩提。修觀的法門很多,以天台宗的三觀為最普遍。密宗的觀想,在理趣上與天台宗三觀相同,所差異的只是人手方法而已。
()
天台宗三觀包括假觀、空觀、與中觀。所謂假觀,即是認知止境乃一念所成,而此念是假,因此止境中的一切覺受,甚之與所顯發的神通,也是假的。所以不應貪著此假有,即進入空境,此時,毫無雜念,身心皆忘,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