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對事、對物的執著,則非解脫。如白痴雖然形似解脫,但卻絕無慧知。如非白痴,於得失,是非,人我之際,了無掛礙,如人辱我,欺我,不因此而生氣,反生憫慈之心.即漸接近般若解脫,清淨法身的境地。
六、淨
還之後為淨。此是真正的淨土。即如淨土宗的唯心淨土,清淨法身。以上六項,簡略說明天台宗的六妙法門。
七、一念之間即具備六妙法門
若已做到了止觀雙運,定慧等持,則可一念之間具足六妙法門。止為定之母.定為止之果。觀為慧之母。慧為觀之果。六妙門中前三步,一數、二隨、三止屬於定學。後三步,四觀、五還、六淨,則屬於慧學領域。
一般以為數息做好之後才隨意,隨意而後才止息。其實不然。如一上座,一念之間即同時具備數、隨、止、觀、還、淨程式。望善自參證之。
六妙法門止觀的認識與實踐
六妙法門的實踐.大多隻從數息到隨息,很少有人由此進入佛法的真定慧之境。可以說大家都在習練輕柔氣功,絕少能超越心息相依的境界。
唯在隨息的過程中。身心自然會發生許多變化,外呼吸(鼻)逐漸的微細,內呼吸(腹都)開始發生作用,一般稱為丹田呼吸,最後,只剩下小腹部分呼吸,即一般人所謂的胎息。
此時將可以感受到氣脈(包括任督等脈)流通的感受,由此而產生很多修氣息的法門。因此可說大多修阿那般那(出入息)祛者.都為風大(氣息)所困,感覺外呼吸幾乎停止.只剩下腹部呼吸,此時身體上的感受很舒適,如喝了酒有少分醉意對一樣,不想起坐。但這~切仍然是困在色身“色蘊、受蘊”之中。一 如進而到達真正的心息相依。那是沒有呼吸,也尢雜念,已經到了初步奢摩他止的境界。但須知到
此仍然困受在“色蘊”範疇。如何由止進入到定慧,則是進一步應該認識韻問題。
一,由止到定,定發神通,得定起觀的認識
到了止,沒有妄想雜念,則息滅念無,可能通達四禪八定、九次第定等層次.。此時也許岔出許多神通異能,譬如入水不為水溺,在火不為火燒等事。但這些都因心不動念,直到心風偶然合一所發生的本能。
如在相似定中,感受到與太空融成一體,或者看到光明與其他異相,覺得很舒暢。但這一切包括相似神通在內的境界,也都是虛幻妄想所起,統屬意識(獨影境)及身識的變相。
《楞嚴經》說:“內守幽閒,猶是法塵分別影事。”所謂法,包括一切思惟事物的理念。法塵,就是所恩惟事或理的影像。影事,即如水中月,鏡中之相,這是指修定的人,如果自己以為處在空靈的定中,但事實上,此定仍是潛意識所造成的,猶如誤認水中月為真月,鏡中之花影為真實,畢竟不能明心見性。
因此如修到止的層次,若只內守幽閒,滿足於定中所顯發的神通,仍屬於外道境界,決非究竟。必須_繼續修觀,才能通達慧海。
一般說來,顯教修觀的方法很多,但以天台宗羞止三觀為最普遍。而密宗的觀想,在理趣上與天台
觀法相同,但在實質上,卻大有不同,茲分別敘述於下:
()免費電子書下載
二、天台宗三觀的理論與實踐
天台宗所謂的觀,就是尋、伺、觀察、參究、思惟與覺觀等意思。由止起觀的目的,為通達明慧(般若),並進而回轉清淨本性,證成菩提。
密宗黃教宗喀巴大師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品”、“毗缽舍那品”。與智者大師《摩訶止觀》中所述及修止修觀的方法,理趣大同小異。天台宗三觀,即所謂空、假、中三觀。空、假、中三觀程式,始於假觀,經由空觀,到達中觀,最後完成智慧解脫。或由空觀而緣起假觀,歸到中觀而得般若法身。
1、假觀
所謂假觀。即是思惟目前所達的止境,仍是一念所顯,此念是假,當然這一止境也是不實。至於由止定中所顯現的一切境界,也必然是假;包括懸空坐著、發光、動地等神通與覺受。因此不以現境為滿足,不貪著此境,做到無所著處.即轉入空觀。
2、空觀
到了“空”境,則似無所著處,身心皆忘。所謂空觀,即是觀此“空”境,是否為無想定?若是無想定,則此定為意識所產生的l斷絕妄想。若不是無想定,則繼續參究,是無心定還是有心定?但須知無心定,
還不是禪宗六祖慧能所說:“不思善,不思惡的那個本來面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