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完成裝填。54位拉火手則以統一的動作拉火。
當毛澤東主席親手摁動電鈕,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時,第一聲禮炮響了。這炮聲震天撼地,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國誕生了!
伴著禮炮的隆隆聲響,天安門廣場上的人群在盡情歡呼。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顯示著站立起來的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顯示了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之林的能力與信心。
閱兵儀式(1)
54響禮炮後,接著是檢閱軍隊。
早在1949年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等人為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閱兵式怎麼搞和在哪裡搞的問題,成為籌備開國大典的中心問題。開國大典籌委會成立不久,就設立了閱兵指揮機構。這個指揮機構的領導力量很強。開國元勳朱德總司令親自掛帥,擔任閱兵總司令。閱兵總指揮由聶榮臻擔任;副總指揮由楊成武、唐延傑、唐永健、劉仁、肖明、肖松等人擔任。
楊成武與唐延傑走上特殊領導崗位後,在中央軍委的領導下,首先主持起草“閱兵典禮方案”。這個方案擬製出來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籌劃閱兵儀式的負責人,專門聽取了有關彙報。
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彙報了閱兵的基本設想。閱兵副總指揮彙報了閱兵方案的主要內容:受閱部隊的選調、編組、閱兵程式、閱兵禮樂及受閱前的訓練等事宜;方案設想,閱兵式分為檢閱式和分列式。
閱兵方案順利透過,但開國閱兵地點放在哪裡,卻沒有當即定下來。
毛澤東對搞好閱兵很重視。他說:“我們歷來主張慎重初戰,這次閱兵也是初戰,開國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點圍繞確定閱兵地點問題,閱兵指揮所的成員們進行了反覆研究。1949年8月的一天,華北軍區的幾位將領來到周恩來辦公室,將他們經過反覆論證的兩套閱兵方案,交給周恩來。第一套方案:地點選在市中心天安門廣場;第二套方案:閱兵地點在市郊西苑機場。這兩套方案分別標畫了一張部隊位置及行進路線圖。對於看慣了作戰地圖的周恩來來說,這圖顯得既簡單又複雜。周恩來仔細看過地圖後沒有馬上拍板。這兩套方案都有優點,但也都有缺點。
兩套方案,論證者明顯傾向於第一套方案,但沒有拿出結論性意見。
舉行開國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準備參加閱兵的部隊已經開始進行分列式訓練。
距離開國大典的時間只有一個月了!周恩來的思維重心落在天安門上。
天安門,這座封建時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築,即將消失它作為封建皇權的所有痕跡,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舉行將賦予它全新的意義,使它從此擁有嶄新的時空。
經過反覆權衡,周恩來終於揮毫醮墨,寫下了意見:
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志閱:
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閉幕後。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司令請朱德同志擔任。
這個意見傳到劉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畫了一個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在檢閱總指揮的陪同下檢閱海、陸、空三軍部隊。
毛澤東和朱德沒有在這份意見上畫圈,他們聽取了周恩來的口頭介紹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門前舉行開國大典。
自1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門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
在天安門前的金水橋畔,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向朱德總司令致軍禮。朱總司令還禮後,聶榮臻總指揮向總司令報告說:各軍種已準備好,待命接受總司令的檢閱。朱德總司令乘閱兵車在聶榮臻總指揮的陪同下檢閱了各軍種的隊伍,然後驅車回到天安門上,朱德總司令站在天安門上的大殿樓前宣佈:
朱德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
“閱兵式開始!”
一聲令下,在軍樂聲中,陸、海、空各軍種的指戰員,邁著腳尖整齊的步伐由東向西走來,接受毛澤東主席等國家領導人的檢閱。受閱部隊以海軍2個排為前導,接著是1個步兵師、1個炮兵師、1個戰車師、1個騎兵師。
當隊伍進入東三門後,正步前進,到天安門主席臺的東側時,在口令的指揮下:
“敬禮!”
行進的指戰員立即像閃電一樣將面部向主席臺側過來行進注目禮,同時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