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頁)
28響。
政協一屆會議還專門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會上有些代表對28響提出質疑,因為它與國際慣例不符。
txt小說上傳分享
毛澤東等在天安門檢閱閱兵隊伍(3)
會後,正當毛澤東在庭院散步時,恰好碰上了在大會籌委會工作人員唐永健。他是個有名的才子,文章寫得很棒,不僅字跡娟秀,而且措辭準確。
毛澤東笑著問道:“你起草個報告怎麼樣啊?”
“主席,您講。”唐永健顯得很興奮。
“你起草一個關於禮炮28響的說明。”
唐永健一下子就領悟了毛澤東的意思,二話沒說,就答應下來了。他心裡很明白,中國共產黨從誕生到今天,剛好28年。28響禮炮,就是代表著中國共產黨28年的奮鬥歷程。這不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嗎?
很快,唐永健就簡明扼要地起草了28響禮炮的報告,並遞給了毛澤東。
毛澤東看後,十分高興,揮筆簽上了他的名字。這份材料轉發後,人們都知道,28響禮炮就代表著中國共產黨28年的奮鬥史。
那54響禮炮又有什麼說法呢?最流行的說法是,54響禮炮代表54個民主黨派。翻開政協一屆會議的材料,大會代表分配在54個單位中。這應該是最具說服力的。
還有一個說法是54響禮炮代表了54個民族。
但是國務院1954年才開始調查民族情況,當時自報民族名稱的有好幾百個。國務院1956年公佈中國共有51個,後來有補充了4個,加上漢族,中國共有56個民族。
至於說54響禮炮代表“五四運動”,更有點兒牽強了。
開國大典禮炮隊由108門山炮組成,分為兩組。一組裝填時,一組發射,輪流作業,這樣可以減少發射間隙。所以,這才是54響禮炮的原因。
其實,首屆政協會上的54響禮炮沒有特殊含義,與後來我國54個民族相吻合,只是一個巧合。
原第5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韓懷志曾擔任開國大典禮炮隊總指揮,他回憶了鳴放28響禮炮的一些情況和開國大典鳴放禮炮的盛況:
“1949年秋,我在華北軍區特種兵所屬的戰車團任參謀長,為參加開國大典的閱兵式,我團抽調部分日式坦克和裝甲車在豐臺參加訓練。9月中旬的一天,特種兵司令員高存信和參謀長###把我叫去交代任務:‘十月一日開國大典,要鳴禮炮,由特種兵組成一個禮炮團,抽一名老的炮兵幹部擔任禮炮團的總指揮,決定由你負責擔負此項任務。’當日下午我趕到慶王府華北軍區司令部,正遇上唐延傑參謀長。他詳細向我介紹了這次任務的情況:開國大典,定在十月一日午後舉行,慶典開始後第一項是鳴禮炮,奏國歌,升旗,三項同時進行。由毛主席親自升旗,關於禮炮團是毛主席親自定的,由54門禮炮,齊鳴28響。”
按照毛澤東這個旨意,9月下旬,抽調的火炮和參加人員已全部到齊,開始訓練。禮炮訓練關鍵是如何把炮放齊。限於當時條件,沒有電鈕操縱,只能統一喊口號“預備——放!”然後,各炮拉火。
9月28日晚,禮炮團在天安門東南角公安部大門以西進行試放,54門炮一字排開。按要求奏國歌和鳴禮炮同時開始,國歌奏完,28發禮炮放完。大約每隔34秒一發,放了5、6發後,轟隆的炮聲加上煙霧瀰漫,炮手已經聽不清“預備——放”的口令,因而禮炮無法保證繼續放齊。經大家研究,最後決定在指揮台中間用幾張大方桌摞起,讓喊口號的人站在桌子上,手持大紅旗高高舉起,喊“放”時,紅旗落下,炮手看到紅旗落下,馬上拉火。這個效果比較好,禮炮手拉火的動作基本上能做到一致。
開國大典那天早上6點之前,禮炮團就全部到位。大約早上8點左右,聶榮臻司令員由楊成武同志陪同來到炮陣地,檢查禮炮準備情況。
當天上午,禮炮團為了防止火藥散落,卸掉彈頭的炮彈口已用油紙包得嚴嚴實實。禮炮手們把炮彈擦了一遍又一遍,整齊地擺放在山炮後側。禮炮手們在等待著莊嚴時刻的到來。
下午3點,開國大典儀式正式開始。
不一會兒,電話傳來了命令:“鳴禮炮!”禮炮隊員們立即發射禮炮。
。。
毛澤東等在天安門檢閱閱兵隊伍(4)
108門山炮分成兩組,一組發射,一組裝填。
54位裝填手靠手工整齊劃一地在1秒多鍾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