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匹馬,一匹自己乘用,另外一匹馱東西。
為了使每個人都能成為勇敢的戰士,女真的男人必須從小就自覺地練習武藝以及進行軍事訓練。女真人由於地理條件較差,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堅強性格,“民俗勇悍,耐飢渴,騎馬上下崖如飛,濟江河不用舟楫,浮馬而渡”,官兵的素質較好,因而軍隊的戰鬥力就強。
粗獷的金國男子可沒有細膩的宋朝男子那樣文弱,他們都是大傻老爺們兒,自己生產不了的全部靠搶。女真族是被長白山與大小興安嶺錘鍊過的最優秀的漁獵民族,敢於“與天鬥”“與地鬥”“與獸鬥”“與人鬥”,其樂無窮。他們野性未馴,不避風霜雨雪,堅韌耐戰,且服從紀律,有令下則九死不回。
金軍精騎射,善長驅直入連續作戰,千里追襲,疾似流星,迅如閃電。另外,這樣的軍事組織常常是父子兄弟或者是血緣關係較近的編在一個戰鬥單位裡面,父死子繼,兄死弟繼,前仆後繼,戰鬥作風頑強,可以產生特殊的作戰效果。
第三,軍紀嚴明,令行禁止。
女真的軍隊紀律嚴格,賞罰分明,軍令統一。在戰鬥中不管是誰,只要是違反了軍紀,就要受懲罰,絕不姑息遷就。女真軍隊上下同屬關係明確,在戰鬥中各司其職。
史料記載:“隊伍之法,伍、什、百皆有長。伍長擊柝,什長執旗,百長挾鼓,千長則旗幟金鼓悉備。伍長戰死,四人皆斬。什長戰死,伍長皆斬。百長戰死,什長皆斬。”
在實戰中,女真將士按照軍紀軍法行事,沒有絲毫的馬虎。1122年太祖領兵攻打燕京,正好趕上宋軍劉延慶部兵敗盧溝河,便問宋朝使者馬擴:“像這樣統帥軍隊逃跑的人,你們會有什麼處罰?”
馬擴比較委婉地回答:“如果劉延慶真的是率部逃跑,我方肯定要軍法從事,如果是奉命而為,就另當別論了。”金太祖很自豪地說:“如果不軍法從事,以後如何號令軍隊。過幾天到居庸關,你看看我大金的軍隊有誰敢逃嗎?”
第 一 回 生女真崛起黑白水 腐遼國潰敗失五京(6)
金軍這種嚴明的紀律,使參戰者誰也不敢臨陣脫逃,各級軍官也身先士卒,所以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1123年8月,金太祖完顏旻(阿骨打)攻打下燕京後,在返回上京的路上病死,他的弟弟完顏晟(吳乞買)繼位,史稱金太宗。
說到此處,看官也有時候會覺得困惑,你一會一個阿骨打、吳乞買也就算了,怎麼還有什麼完顏旻、完顏晟之類的,好不容易把前面的記住了,後面的就出來了,好糊塗。這裡,不得不先說一下我國少數民族的姓名融合問題。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漢族以外僅佔人口總數約的少數民族,卻擁有國土面積的50%~60%。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事實上就是漢族與少數民族衝突與交融的歷史。
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模式和文化內涵,也使各自的人名系統形成了種種差異。但是,正如人不可能足不出戶一樣,文化也需要走出民族範圍,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物質精髓,在與其他文化的交流中,透過繼承、揚棄、同化、異化來豐富自身。
人名作為文化的使者,忠實地記載著這種民族間的演化和發展。在秦漢時期,都是漢族把少數民族給打跑了,民族融合的狀況不是很多。魏晉南北朝之三百年,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特別是所謂的“五胡亂華”之後,南北朝時北方十六國興衰起迭,其中絕大多數為少數民族所建。
漢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兼收幷蓄,常能同化與之接觸的異族文化,並且按照漢族的模式來改造少數民族。漢族人對於改姓是很慎重的,不會輕易變動,小說中的主人公經常會說“大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說出來嚇你一跳,我就是……”之類的話,以體現自己的英雄氣概。
但是,少數民族可不管這個,有好的就不用差的。北魏時,鮮卑族的孝文帝在把首都從大同遷移到洛陽以後就曾下令鮮卑人改姓,並首先將自己的姓“拓跋”改為“元”。於是王公大臣們也不甘人後,紛紛改名。如達奚氏改為奚氏,賀類氏改為賀氏,獨弧氏改為劉氏,步六孤為陸氏,一共將144個鮮卑姓改為漢姓。
其他民族受“皇族”影響,也紛紛將複姓改為漢族的單姓,如改賀葛為葛,是類改為高,去斤改為艾,屈突改為屈,獨孤渾改為杜等。所以現在看一個人的姓氏,未必能夠看出先人的具體出身,尤其是大姓如劉、王等,早就不知道被多少少數民族的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