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用過了。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興盛時期,異族外邦爭相來朝。此時姓名民族融合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清一色的外族姓名漢化。如著名大詩人李白之父來自西域,本是鮮卑人;“安史之亂”的首領安祿山之父是胡人,母親為突厥人;史思明亦是胡人;高仙芝為高句麗人,但他們的姓名已與漢人無異。
類似的名人還有史大奈、李光弼等。受其影響,唐後五代十國中的少數民族國君,均將姓名逐漸漢化,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瑭、後漢劉知遠這些鼎鼎有名的少數民族人氏,單從姓名上已不見其“祖籍”了。
到了金國建立以後,尤其是滅掉北宋後,漢族上層人物加入到統治階級的行列中去,金的知識分子受漢文化影響嚴重,甚至是皇帝如金熙宗、海陵王等,都是漢文化的仰慕者。取一個漢族的名字在當時是很時尚的事,如同現在很多崇洋媚外者都取一個英文名字一樣,金太祖阿骨打這樣的時代先鋒人物也不甘人後,覺得自己的女真名字土氣,取漢名為“旻”,在金國還是叫阿骨打,就好像是“在國內我叫張喬治,在國外我叫喬治張”一樣。金太宗本名吳乞買,取漢名“晟”,他們這一輩人的名字上面都有一個“日”,以此作為標誌。
金太祖的下一代人粘罕改名為“宗翰”,斡離不改名為“宗望”,兀朮改為“宗弼”,都是“宗”字輩的,仿照漢族的風俗而定。改後的漢名用於詔令、奉奏等官方檔案之中,女真名則流於民間。
另外,漢名還享受避諱的禮遇,金語在當時有音無字,想避也避不來。如此一來,漢名倒在上層建築中佔據了主導地位,女真名相反慘遭冷遇了。
到了金國末期,國民久慕漢文化之博大深奧,在漢文化“擋不住的###”面前,統治階層也“前倨後恭”了。金國的國姓完顏氏首當其衝挑了富有霸王之意的漢姓“王”為姓,上行下效,皇族一改漢姓,黎民百姓也紛紛效仿。
到金末,已有三十一姓改為漢姓了。如阿里侃改姓何,抹魯改姓孟,呵不答改姓田,兀顏改姓朱,等等。到了金國後期,金人連生活習俗也與漢人基本一樣了,單單從名字上,已經看不出是金人還是漢人了,由此可見漢文化的博大精深。
金太宗繼位以後,繼續著他的兄長未完成之功業,滅亡遼國和追擊天祚帝。天祚帝只能是從一個京城逃跑到另一個京城,五個京城也不夠他跑的。1125年2月,已經無路可逃的天祚帝終於在應州被擒,遼國滅亡。
。 想看書來
第 二 回 宋徽宗圖復燕雲地 趙良嗣簽訂海上盟(1)
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國以後,屢次打敗遼國的進攻。訊息傳到宋朝後,宋徽宗覺得這個是個好機會,天上好像要往下掉餡餅了,並且有可能還是十六個,也不管天上掉下來的到底是餡餅還是鐵餅,鐵餅掉下來可是要砸死人的。宋徽宗最大的願望就是可以藉機收回燕雲十六州,這個問題可是困擾了幾個先帝的懸而未決的難題。
宋徽宗也不是腦袋瓜子一熱就這樣決定了,估計是宋朝“大一統”思想的作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中國曆來是一個崇尚“大一統”的國家,不論統治者還是老百姓,概莫能外。
宋徽宗知道自己有多少斤兩,覺得自己去開疆裂土是沒有什麼機會了,但是恢復祖宗疆土還是要見機行事的。宋徽宗和他的幾個得力大臣如蔡京、童貫之流密謀,打算趁著遼國的大廈將傾之際,再踹上一腳,以此來收回令宋朝君臣魂牽夢縈一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
為什麼宋朝對燕雲十六州這麼關注?這個問題要好好地剖析一下。
公元936年,殘唐五代時“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歷史舞臺上,出現了一個最大名鼎鼎而又最遺臭萬年的人物——“兒皇帝”石敬瑭。此公作為一個自私自利的軍閥,為了同後唐分庭抗禮,實現自己“千秋萬載,一統江湖”的夢想,竟答應割讓燕雲十六州給遼國,以換得了遼國幫助他打敗後唐,建立了短暫的後晉。但是這個無恥的行為,使得中原門戶大開,為後來中原地區的漢族政權留下心腹之患,這一後患直到明朝建立以後才得以徹底消除。
遼國的第二任皇帝耶律德光冊封石敬瑭為皇帝,國號(後)晉。當時,時年四十七歲的石敬瑭為了表達自己感激涕零的心情,主動拜認比自己整整小了十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自稱為“兒”,臭名昭著的程度和明末著名的吳三桂並駕齊驅,而且他還少了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浪漫,多了層“認賊作父”當“兒皇帝”的屈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