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頁)
1.
這裡所講的客觀,並非主客二分下的客觀,而是被主觀包含和定義的客觀。這裡所講的客觀決定主觀,是主觀中的客觀因素決定主觀中的其他因素,亦即這裡的主觀是狹義上的主觀。
昆蟲如蟑螂在用腿行走時可以以驚人的速度(甚至和在平坦的地面行走的速度相同)透過非常複雜的地形,以至它的大腦根本不能如此快的反應。而研究的結果另人吃驚:蟑螂在運動時根本不需要大腦控制其腿的動作。
蟑螂可以被看作一種精密的機械。人呢,走路時的動作需要意識參與嗎?
另外,麻木是怎麼回事?人在疲勞時工作,往往只有身體的一部分參與工作,而其他部分同時進入休眠狀態;在咀嚼、行走等等動作進行時,我們可以做其他的事情而不用關心這些動作,那麼這些不被關心的動作有意識參與嗎?可以看作機械運動嗎?
一個人生活的大部分內容,意識參與其中嗎?譬如感到飢餓便立即想到吃飯,覺得內急便立即找手紙上廁所,甚至起床後的洗漱、早飯、上班、工作、下班……這些有意識參與嗎?沒有。看似有意識參與,實際上絕大部分我們都是極其自然以至感覺不到的做了這些事情。
回到家,第一件事便是拿起書朝床上躺下便看,那麼這個過程是在意識指導下完成的嗎?不是。看似主動實則被動。所有“興沖沖的”、“鬼使神差的”、“也不知道怎麼的”等等都是如此。
沒有意識參與,沒有主觀能動性。看似有意識的事情,實則沒有意識參與。
高等動物的神經活動及意識世界看起來複雜,其實卻很簡單。基本規律是相同的。人的意識世界難以考察,不是因為人有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的說法只是一種搪塞,類似於敷衍的解釋,對於大眾來說則是欺騙),而是因為意識器官的難以考察。
我們所做的一切似乎有意識參與其中的事情,其實都不存在選擇、判斷、分析之類的過程。“主觀能動性”毋寧說是生物趨利避害、維持自身存在的又一表現。在每一個時刻裡,意識都有其影子,但是也只是影子而已。任何一件事情,我們之所以那樣去做,並且做的各不相同,並不是因為意識作用的結果,也並非由於主觀能動性,而純粹是由於那時我們必然要做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選擇,除去這些選擇,人們別無選擇。
2.
“1941年2月,尼爾對首相說:‘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我們堅信,曾是日本人者永遠是日本人。’他含蓄的表述了一種信念:諸如背信棄義和欺騙等可以感知的民族特性具有遺傳性”。Once a Jap,always a Jap。曾是日本人者,永遠是日本人。
人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如果他不能改變,那說明他所處的環境還未曾改變;如果他改變了,那麼說明他具有改變的潛質,他的秉性中即具有改變的冗餘。但是改變並不能說明他具有主動選擇的能力,也不能說明他受環境所決定的主觀世界能改變受外界世界裁決的命運。
一個民族或一個人之所以具有相應的獨特的秉性,乃不是因為他們的自覺或自決,而是因為自始至終的所有外部因素所致。一切的一切遠非表面所說的主觀自由選擇,而是先天的註定,一個人、一個民族、乃至一個物種都無法改變這一點。據說能自我改變、具有主觀自覺氣質的只有人這一特殊的動物,然而可悲的是人太渺小了。相形於宇宙,人更像是繞著原子核運轉的渺小的電子,我們稱那種運轉為“自覺”。
物有秉性,“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主觀世界不是能作出自決與自覺的世界,它只是不能自覺/自決的生理功能的反映。人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主觀世界更可以說是一個臆造出來的世界,不存在所謂的主觀世界。
意識是種生理活動,更深意義上講它體現的是生物體的應激性,而應激性本身不具備主觀自決和自覺的能力,它只是對應個體的許多功能之一,為對應個體服務。因而意識的界限只是個體的生理基礎和個體依靠其生理基礎所感知到的外部環境。意識所具有的主觀能動性在這個巨大侷限下只能是表面上的。意識因其較大的靈活性而給人造成具有主動性的假象,就如一臺超級計算機因為能和世界冠軍對弈而給人造成它擁有智力和主觀能動性的假象一樣。意識本身不具有自主能力,甚至其本身是否存在都值得懷疑。
所謂的主觀能動性至少是以客觀的生理活動為基礎,在意識之迷解開之前,承認意識活動的生理基礎遠比宣揚它的“主觀能動性”更要切近實際。就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