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計算機的用途紛繁蕪雜,而過程可以歸結為對1和0進行反覆演算一樣,意識世界最終將被證明是某種簡單活動的複雜化。
並且和所有其他生理活動一樣,意識活動(假如存在的話)遵循相同的最高法則——趨向使主體維護其既有良好。無論意識世界是否存在,是否只是因為其無限複雜而成為一個事實上被臆造出的世界,在這樣的最高法則作用下,作為主體生理功能之一的意識只能是維護主體既有良好這一使命的被動執行者,而意識的所謂主觀能動性並不存在。
3.
老年人在新環境新問題面前明顯缺乏靈活性,他們所適應的環境往往已經不是主流,那麼所謂的主觀能動性在老年群體中跑到哪裡了呢?青壯年具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並不代表他們具有主觀能動性,而是表明他們的人格結構尚未完全成熟,與老年人只能在已經固定的人格結構所敞開的範圍內接受事物比較,他們的人格結構還比較模糊。這種能力並非主觀能力,而是基於生理的能力。
年少的人往往能比較輕鬆的改變認知,但是這種能力並非主觀能力。主觀世界的成熟是預設的決定主觀世界未來的模板的成熟,而非主觀能力的成熟。所謂主觀能力是極其抽象、言之鑿鑿然而卻全然不存在。意識能力其實是決定意識的模板的能力,這種模板在人生剛開始便由基因決定了自身以及自身能夠調整的範圍,而又在日後的生活環境中不斷在能夠調整的範圍內修改。所謂主觀能力是不存在的,因為主觀能力只是這種模板下的產品,只是更為深刻的力量的影子。
追本溯源,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和價值理念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下來了。所謂“三歲看到老”,我想大多數人都會同意,一個人在八十歲時的人格、看世界的方法、思考和行為方式同他十八歲的時候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而一個人在年輕時逐漸定型的人格又和幼年時期的塑造密切相關。看著一個年輕人而回憶他小的時候,一定會發現很多小時候的影子。年輕的父母看著懵懂無知的幼兒現在的一舉一動,都自然而然的想到由此而導致的他們的將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也認為,人格的成熟最晚在十二歲就完成了。
因而意識世界在年老時期的僵化完全可以理解。基於這些早已成熟的人格而對某些事情形成一些簡單的看法是十分輕鬆的,基本的思考方式和價值理念如行雲流水一般從童年帶到青年、中年直至晚年。意識世界看似主觀運作,實則卻是全然被動的。它的運作方式和基點早在兒時便被決定了。因而所謂的主觀判斷、選擇、決定之類的意識行為,只是一個延續,是很早就具雛形的觀點在具體的新的環境下的表現,並且在相同的情境之下的不同表現的形成機理也是如同基本的價值觀一樣早就形成了。
意識世界發生的一切與其說是有意識的,不如說是無意識的。所謂理性、思考、判斷、推理、研究之類與其說是主體的意識主動為之,不如說是生理器官生理活動的自行釋放。是生理器官活動的自然表現,而不存在什麼意識或主觀能動性。對意識和主動性的自覺/自決同樣是意識器官生理功能的表現之一,而絕不帶有“意識”或者“主觀”色彩。所謂意識其實是不存在的。
4.
人們總是認為單純的主觀活動便能改變很多事情,產生某種結果,人類的很大一部分優越感來源於自認為具有主觀能動性,具有認知、思考和進行大量複雜腦力勞動的能力,具有認知複雜事物、進行深入交流的能力。世界的秘密隨著人類主觀世界的運作而逐漸清楚,人類的心靈因為主觀世界的活動而更加豐富。主觀世界的活動似乎是人類這個再無其他優長的嬴弱動物的唯一優勢,而人類從茹毛飲血走至今日則直接萌庇於一個似乎確鑿無疑的存在著的主觀世界的辛勞。人的大腦確實較其他任何一個物種或器官複雜精密許多,然而因此自信人具有靈魂、具有主觀世界或具有主觀能動性卻是值得懷疑的。人只認為自己具有優越的主觀認知能力,卻忽視了大腦固然是人類藉以壯大的最可靠證據,然而它卻仍然是靈長類乃至哺乳類動物的器官中平凡的一員,是漫長的地質時代的普遍的產物,是眾多奇蹟中平凡的一員。人是完完全全的動物,在否認其他物種具有靈魂的同時,我越發確認人類對自己主觀世界的能動性以及有關靈魂等純精神領域裡的信念不過是再一次深深的自我迷戀。
事實上,主觀活動是被動而非主動的。主觀世界的一切活動不僅像被很多人覺察出的那樣被各種先天因素侷限在一個極其有限的範圍內,而且即使在這樣的極其有限的範圍內的所謂活動也是完全被動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