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1/4 頁)
。
意識不是由真理和科學決定,而是真理、客觀、科學、理性之類只能被意識決定。意識只能是對生理經驗的複述,而無法超出生理經驗的範圍。所謂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積非成是,即便是典型*國家在公意麵前,至高無上的法律也被忽略。一個因先天基因缺陷或信仰不同而導致犯罪的人,很難想像一直提倡寬容的意識會在對應主體切身利益受損的情況下還能無動於衷。意識甚至可以意識到自身的侷限,然而卻始終無法改變這樣的侷限。因而多數人*少數人雖被詬病,然而卻無可避免的廣泛存在。
意識對於個體似乎至關重要,然而其實又微不足道——它無論如何都完全受制於主體的生理活動,它本身就是生理活動的產物,並且它無論如何也逾越不出作為一個生理存在的個體的範疇。
3.
我們通常所說的意識,最終都可以歸結為潛意識,並且,事實上,它們本身都是潛意識。看來可控的主觀自覺/自決的意識,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仍然是潛意識。
但是潛意識又從何而來呢?
CCTV曾經做過一檔挑戰極限的節目,大致內容是讓受試者在基本生理需求如睡眠、飲食、光線得到滿足的一個與外界隔絕的房間裡生活儘可能長的時間,以考察受試者耐受感覺剝奪的極限。受試者往往充滿自信的參與節目,但是又很快敗下陣來。很顯然,意識世界也必須運轉,必須受到外界的刺激。它習慣於接受刺激並作出反應,它具有接受刺激並作出反應的結構。在試驗狀態裡,意識世界無法受到足夠的刺激,因而紊亂並最終讓人幾乎崩潰。
能量追求釋放,意識器官追求生理能力的行使。因而意識世界的執行與其說是建立在客觀經驗和主觀運作之上,不如說是建立在生理基礎之上,是純粹的生理能力和現象,沒有任何玄妙的“主觀”色彩。
以愛情為例。愛情被公認為是意識世界的活動,但是它不能改變什麼。門當戶對、背景相似、志趣相投的愛情才更有可能存續。把愛情一針見血的歸於性打破了人們烘托出來的美好神話,被人拒斥。然而愛情事實上就是性。愛情的壽命只有十數個月,是因為激情燃盡。美滿的夫妻更多的是把對方當作最好的朋友,而非情愛的物件。溫莎公爵夫婦的愛情故事在藝術的渲染下感人至深,然而他們事實上幸福嗎?他們故作那王位換來的幸福。其實王位也沒有換來幸福。心理是建立在生理的基礎上,愛情源於並決定於性。浮華盡去之後,維持兩個人的是友情,此時志趣是否相投等因素便佔據主導了。
另外,感官實際傳遞的資訊對大腦(意識)的影響(透過腦波表現)與想象該資訊而感官不參與時對大腦的影響是一樣的。例如根據實驗,每天定時定量的實際練習投籃並作出總結(並非單純的意識過程)與在大腦中想象練習投籃並作出總結效果相差無幾(單純的意識過程),且都比訓練但不總結要強的多。
意識只是附庸,從屬於生理,從屬於生理意義上的個體。
意識世界也永遠難以擺脫肉體的桎梏,而並不像它被宣稱的那樣自由。
一個人的主觀世界更取決於他的生理基礎,主觀取決於客觀,心理取決於生理。
心理活動變化萬千、多種多樣,並不是人的某種不可捉摸的抽象的優越,而是具體的可歸結的優越。一種是經歷過多種多樣的環境而帶來的經驗,另一種則是大腦的生理結構的優越。
心理活動為人所感知並不代表它的客觀存在,因為人感知的並非總是存在。心理活動更可能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物電流,是極其紛繁蕪雜然而又井然有序的生理活動。它是大腦的機能、大腦的思考,正如人的胳膊繃緊肌肉一樣,是一種正常的客觀生理活動。
心理學必然在解決了大腦工作的秘密、在思維記憶等過程被人破解之後才能得到真正突破性進展,否則就只能耽於思辨而裹足不前,陷於派系林立、爭吵不休的因頓之中。而且時至今日,心理學在其發展道路上所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都是人對心理世界的生理基礎的認知的結果。心理學最終必然是一門自然科學。雖然如今的一些心理學家不願承認這一點,但是心理學的重大突破必然只能建立在相應領域的生理科學的進步之上。
意識世界最終是機械的
意識世界最終是機械的
一.對主觀能動性的否定
二.經由個體侷限表現的意識世界的機械色彩
三.關於意識物理屬性的猜想
一.對主觀能動性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