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為什麼螞蟻不會遭遇交通堵塞(13)
大米和交通的關係比你想象中的更相似。談到交通時,很多人都喜歡用水來類比,因為要描述體積和容量,水是一個很不錯的辦法。俄亥俄州立大學有一位工程教授,本傑明·柯伊夫曼(Benjamin Coifman),他的專長是研究交通,他舉了一個例子:取一桶水,水桶底部有個一英寸的洞。如果流進水桶的水在直徑上是半英寸,那麼桶內水的總量並沒有增加。如果把注入水的直徑增加到兩英寸,桶內的水面就會上升,雖然水還是在流失。我們能不能遇到交通堵塞(或者交通堵塞遇到我們)取決於〃水〃…也就是試圖透過瓶頸的車流,是在流失還是在增加。〃作為司機,你首先遇到的是車隊的隊尾,〃柯伊夫曼告訴我。水桶的比喻還教會我們路上的一些其他事:不管在水桶(或者道路)內還有多少空間,洞的尺寸(或者瓶頸)都可以反映出正在發生的一切。
可是在瓶頸這種地方,交通的方式不像水(一方面,不像公路上的狹窄通道,水無法加速流動),而更像米:汽車,就像米粒一樣,都屬於離散物體,其運動方式很奇怪。米被稱為〃顆粒介質〃(granular media),它雖然是一種固體,卻很像液體。西德尼·內格爾(Sidney Nagel),芝加哥大學的一名物理學家,也是研究顆粒介質方面的專家,他打了個比方:在勺子上加糖。如果倒入過量的糖,勺子上的糖就會灑下來。溢位來的糖流起來很像液體,但是它確實是一組相互作用的物質,通常情況下這類物質沒有相互作用。〃它們相互之間沒有引力,〃內格爾說道,〃它們不過相互分散開來。〃將一把顆粒物質放在一起,想要了解顆粒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點並不容易。這解釋了穀物倉庫一類的建築常常塌陷的原因,也說明了為什麼我的一盒〃卡斯卡底農場〃牌純麥片倒出幾次之後,盒子的底部開始向外突出的原因。
為什麼把米倒進漏斗時會造成堵塞?流入的米超出了漏斗開口的容量。系統的密度越來越大,顆粒之間相互接觸的時間越來越長,米粒之間的接觸越來越多。於是,由於米粒在漏斗壁上產生摩擦而被卡住。聽上去耳熟嗎?〃這就像公路上的汽車,〃內加爾說道。〃當道路越來越窄時,情形就和這種想要穿過漏斗的物質很相像。〃
每次少倒出一些米,或者少開進一些汽車…保持相互之間的距離,減少彼此的接觸,流動就會快起來。對於堵在公路上的司機來說,讓他們接受這種〃慢即是快〃的看法並不是個一帆風順的過程。在1999年,明尼蘇達州的一位州參議員聲稱雙城(Twin Cities)的匝道儀控的害處大於益處,於是丟擲了一個〃自由駕駛〃提議,希望停止使用這種計量方法。這一立法提議沒有成功,不過另外一項〃假日〃匝道計量法案卻透過了。兩個月後這種系統關閉。司機可以隨意進入高速路,也就是所謂的正常車道,不受讓人討厭的紅燈的影響。結果怎樣?這種系統越來越糟糕。速度下降,等待時間反而增加。一項研究指出,在某些公路路段,配有匝道儀控的道路承載量已經翻倍。這種控制儀繼續得到使用。
〃慢即是快〃的思想經常體現在道路上,一個典型例子就是環形交叉路。很多人都有錯誤的印象,他們認為這種路會造成交通堵塞。不過在設有交通燈或者停車標誌的十字路口,一個設計得當的環形交叉路可以降低高達65%的道路滯留現象。當然,在設定了交通燈的岔路口,如果司機前面是綠燈,他的速度要比透過環形岔路的速度快很多。然而,幾乎有一半的時間交通燈都不是綠色;即使是綠燈,上一次的紅燈也會累計很多車輛。如果情形已經很複雜,道路上又出現了左轉彎箭頭,那麼多數司機都無法繼續移動,更別提〃清尾時間〃(clearance phase)了…所有的交通燈都顯示為紅色,以確保行人已經透過路口。司機在接近環狀岔路時一定要減速,不過在某種常見的交通情形之下,他們不大需要這樣。
◇歡◇迎◇訪◇問◇BOOK。◇
第71節:為什麼螞蟻不會遭遇交通堵塞(14)
20世紀60年代,在紐約荷蘭隧道進行了一些實驗,其中一個實驗針對來往於紐約市交通主幹道的車輛。在正常情況下,汽車可以獲准進入隧道,不會受到任何限制,雙車道的隧道每小時可容納1 176輛車,最佳速度是時速19英里。不過在一項試驗中,隧道管理當局計算出:每兩分鐘進入隧道的車輛是44輛。如果在2分鐘結束之前,進入隧道的車輛很多,那麼在等待10秒鐘之後,警局官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