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地方貼出需要等待的時間)。可能你認為對於排隊,最重要的是知道前面有多少人在等,但研究顯示,〃後面〃的等待人數也很重要。一項在香港郵局展開的調查發現,如果在他們後面排隊的人越多,人們〃違約〃或者走開的可能性就越小,排除就突然之間顯得很有價值。另外一個道理是如果人們感到焦慮(排隊時經常如此),他們就更可能向〃隊伍後面〃而不是向〃隊伍前面〃看…他們〃不看前面有多少人〃,而是會想,〃起碼我比後面人的境況好一些。〃
虹←橋←書←吧←BOOK。←
第25節:為什麼總是別的車道開得快?(15)
眼睜睜看著別人向前走,這是讓人感到最痛苦的事情。理查德·拉森(Richard Larson,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系統基礎設施中心的主任,是世界上排隊研究的權威人士)對此的解釋是: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的單位,從銀行到快餐連鎖店都轉變體制,從多條隊伍多人服務轉變為單一而蜿蜒的長隊。〃排隊理論中有一個定理:兩種體制下人們等待的時間相同,〃拉森解釋道。人們更喜歡在溫迪快餐店(Wendy,這種漢堡連鎖店只排一隊,而不是像麥當勞一樣隊伍短,但是隊伍有幾列)排成一隊,這是為什麼呢?拉森認為原因在於社會公平意識。〃如果只排一支長隊,就可以保證先來先得。如果有幾列隊伍,情形就會像麥當勞的午餐時間。你感覺到了壓力,很想插隊到旁邊隊伍,很可能旁邊的隊伍中位置和你一樣的人比你先得到了服務。人們對此很是氣憤。〃
這在路上是常有的事,想在路上不守規則,幾乎沒有這種可能。有人後來插隊,這是讓人感到沮喪的原因,我換車道成為一個〃後來的插隊者〃的原因就在於此(我下面會解釋為什麼他們不該這樣)。有時換車道(比如說換到另外一個隊伍)似乎是很有用的辦法,雖然我們經常得不到真正的實惠。加拿大一個電視新聞節目的兩輛通勤車同時行駛在公路上,一輛車被告知要儘可能多變換車道,另外一輛車則要儘量少換車道。在長達80分鐘的駕駛途中,換道的司機僅僅節省了4分鐘時間,似乎這樣換來換去並不值得。司機變換車道所承受的壓力消耗他生命中的時間,可能不僅僅4分鐘。
這麼多人頻繁換車道,其中一個原因體現在唐納德·雷德爾邁爾(Donald Redelmeier)和羅伯特·蒂施萊尼(Robert Tibshirani)所做的一個有趣的實驗中(兩人分別是多倫多的面板外科醫生和斯坦福大學的統計學者)。研究人員利用簡單的計算機模擬技術,模擬兩條車道的交通堵塞的道路行為,以及利用現實中擁擠的公路上的影片,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在觀察模型司機時產生了錯覺:即使司機這一實驗物件多次把車開到別人前面,也有很多超車經歷,然而在整體上,他駕駛的車輛和旁邊車道的車輛保持步伐一致,這輛車多數時間是被別人超了車,而不是超了別人的車。
道路往往就像手風琴一樣(原因放在後面解釋):道路因堵塞而速度減慢,就像手風琴縮回去;手風琴開啟,車輛就開始加速。道路的特徵就是時停時走,很不規律,這種變化發生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車道。行駛在暫時開放車道上的司機可以迅速超過另一條車道上擁擠的車輛。然而之後,他們會發現自己的車道也同樣擁擠不堪,這是怎麼回事?很多時間他都在看旁邊車道上車輛呼嘯而過。更加糟糕的情況是,研究者發現,司機距離前面的車越近,他就越關注旁邊的車道,產生的錯覺也越離譜。
其他情形也可以給人造成幻覺。研究者發現,司機很多時間…大概有80%~90%的時間都盯著前方的路看,當然包括相鄰的車道;據估計,我們每看兩眼自己的車道,就會看一下旁邊的車道,正因如此,我們才可能保證在自己的車道上駕駛。這意味著我們很瞭解從我們身邊開過的車。但我們只用6%的駕駛時間來看後視鏡,也就是說,我們更關注超過我們的車輛,而不是被我們超過的車輛。
※虹※橋※書※吧※。
第26節:為什麼總是別的車道開得快?(16)
在擁擠的駕駛途中,實際上更多時間我們都在關注損失而不是收穫,這與心理學中著名的 〃厭煩損失〃理論十分吻合。眾多實驗都說明,我們用大腦來感受損失。人類記載了大量損失而不是收穫。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稱之為〃賦予效應〃(endowment affect):人們一旦獲得什麼,他們當即就不願再放棄。
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