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頁)
和精英主義等手段,作為儲存核心理念的主要方法。
只要是迪斯尼的員工。不管是什麼階層和職位,公司要求每個人都要參加迪斯尼大學的新人訓練(也叫做迪斯尼傳統)課程,這所大學是公司內部的社會化訓練組織,迪斯尼設計這個課程,目的是要向“迪斯尼團隊的新人介紹我們的傳統、哲學、組織和做生意的方式。”
對於要進入迪斯尼樂園工作的論時計酬員工,迪斯尼特別注意篩選和社會化,對於可能招募進來的人…一即使是僱來的清潔工——必須至少透過由不同口試官主持的兩次篩選(6O年代時,迪斯尼要求所有應聘人員參加多次性格測驗)。臉上有毛的男性、耳環搖搖晃晃或化濃妝的女士不必去應聘,因為迪斯尼實施嚴格的儀容規定(
1991年,迪斯尼樂園員工發動罷工,抗議儀容規定,迪斯尼公司開除罷工領袖,繼續維持儀容規定,沒有改變)。甚至早在6O年代,迪斯尼樂園在僱用員工方面,就實施嚴格符合公司哲學的方針。1967年,理查德·席克爾在他寫的《迪斯尼之夢》裡,對迪斯尼樂園的員工有過這樣的描述:(他們)有一種相當標準化的儀容,女孩通常都是金髮、藍眼、不愛出風頭的那一型別,全都好像剛剛從加州運動裝廣告裡走出來,準備嫁到郊區做個好母親的女孩,男孩……一律都是純美國風格、喜愛戶外運動、是媽媽總要你模仿的那種迷糊快樂的小孩。
迪斯尼樂園所有新進人員都要接受很多天的培訓,迅速學習一種新語言:員工是“演員表上的演員”。
顧客是“貴賓”。
群眾是“觀眾”。
值班是“表演”。
職務是“角色”
職務說明是“劇本”……
制服是“戲裝”。
人事部門是“分派角色部門”。
當班是“在舞臺上”。
下班是“在後臺”。
這種特殊語言強化了迪斯尼員工的心態。在此之前,迪斯尼已經在新人培訓裡使用精心編寫的劇本,由訓練有素的“培訓員”,用有關迪斯尼特性、歷史和神話的問題做練習,不斷地在演員表上的新人心裡灌輸和加強公司的基本理念。
培訓員:我們從事什麼事業?每一個人都知道麥當勞做漢堡包,迪斯尼做什麼?
新進人員:我們做的是讓大家快樂。
培訓員:對,完全正確!我們讓大家快樂,不管是誰、說什麼語言、從事什麼行業、是哪裡人、是什麼膚色或有什麼其他的差別,我們來這裡就是要讓他們快樂……我們僱的人沒有一個是在來擔任什麼職務的,每一個人都是在我們的戲裡排定一個角色。
新人培訓安排在特別設計的培訓室裡進行,培訓室裡貼了很多照片,全都是創辦人沃爾特·迪斯尼和他最有名的角色,像米老鼠、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照湯姆·彼得斯公司一卷錄影帶的說法,這些東西“意在創造沃爾特·迪斯尼本人親自在現場歡迎新進人員加入他個人王國的幻覺,好讓新進員工覺得自己和樂園的創辦人是夥伴。”員工要學習迪斯尼大學的教科書,書的內容包括下面這些警語:“我們在迪斯尼樂園裡會疲倦,但是,永遠不能厭煩,而且,即使這一天很辛苦,我們也要表現出快樂的樣子。必須展現真誠的笑容,必須發自內心……如果什麼東西都幫不上忙,請記住:我是領薪水來微笑的。”
經過培訓,每個新演員和一位有經驗的同事搭配,接受進一步的社會化訓練,以便了解這個工作的精微之處。從裡到外,迪斯尼推行嚴格的行為準則,要求演員迅速磨掉不符合個人特定角色的個性。《培訓》雜誌指出:“在迪斯尼裡,新進人員的時間沒有哪一刻沒有經過規劃,迪斯尼新員工培訓結束後,上工的最初一些日子裡,新進人員忙著試戲裝(制服)、排練劇本(受訓)和接觸其他同臺演出的演員。這一切和演給園區來賓看的任何表演相比,精心排練和徹底的程度沒有兩樣。”
迪斯尼儲存自我形象和理念的狂熱,在主題公園裡表現得最清楚,但是,也遠遠地延伸到主題公園之外,公司所有員工都必須上迪斯尼傳統的培訓課程,一位斯坦福大學MBA學員暑假期間到迫斯尼公司做財務分析、戰略規劃和其他類似的工作,事後他描述說:第一天到迪斯尼公司,我就領略了沃爾特·迪斯尼夢想的魔力……迪斯尼大學利用錄影帶和“仙塵”技術,讓大家分享沃爾特·迪斯尼的夢想和迪斯尼“世界”的魔力。迪斯尼文物館珍藏著沃爾特·迪斯尼的歷史,讓演員同仁享受。接受培訓後,我駐足在米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