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情、道義都不得不給一個‘利’字讓路的時候,中國留學生這個集團就會失去其凝聚力,最終不復存在。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將失去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的歸屬,就像一條離群的領地狗,獨自在荒蕪的青藏高原上流浪!如果我們不想這樣,就要放下自己的私心,拿出藏獒的責任心來,同胞之間無條件地互相幫助,講情義,講信譽。這樣才能使大家都更愉快,更順利地完成在日本的學業。”
筆者的話:
面對“平庸”的孩子,我們更多聽到的是父母的抱怨:孩子不上進、不爭氣,太笨、不是學習的料。講罷李振勇的教子之道,令我們心中生出許多感慨――身為家長,尤其是做父親的,是否該認真想一想,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究竟做過些什麼,做得怎麼樣?
有人說,電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其實子女教育何嘗不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呢?對我們而言,孩子已經基本定型,與人家李振勇相比,我們有點悔不當初。所以,在這裡我們要向那些準備做父母的年輕夫婦提個醒:為了不留遺憾或少留遺憾,以把自己的孩子也打造得像李天舒一樣優秀,應認真汲取李振勇教子的成功經驗。
採訪李天舒(節錄)
時間:2007年2月25日
地點:李天舒瀋陽家中
筆者:透過你爸爸的介紹,我們瞭解到,你小的時候學習和生活就很有計劃性,而且還能實行,能坐得住,這個對小孩子來說是很難的。這個習慣是從哪裡來的?
李天舒: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環境,首先是我的家庭環境。我父親是從事新聞工作的,我們家書多,所以從小有看書的習慣,可能這也幫我養成了能坐得住的習慣。
至於計劃性,應該說是“育才”那個環境給我養成的。在那裡,自主學習非常重要,所以,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養成了那樣的習慣,有計劃地把需要看的東西都看完,完成自己的任務就相當於自己的學習告一段落。這是我在“育才:那個環境中逐漸養成的習慣。
筆者:你在中學階段讀了很多課外書,讀書對你的成長有什麼影響?
李天舒:讀書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對我影響很大。青年期間的成長和讀書是分不開的。我接觸過“育才”其他的畢業生,包括“育才”之外“清華”、“北大”的學生。他們有一部份人從來不讀閒書,覺得讀閒書是浪費時間,讀書就應該從書上學到什麼東西,功利性特別強。跟這些人交談的時候,我發現他們可能很聰明,但是一種小聰明,很難做到有大智慧。他們講到人生觀、價值觀等等,不能說非常幼稚,也不是很讓人敬佩。我覺得,一個人在學校期間,頭腦的好壞,也就是智商或說“小聰明”,可能會起到比較重要的作用,但是走出學校之後是否能夠取得一定的成就,更重要的則在於對自己的把握人生方向的大的智慧。你如果頭腦好使,也許能把某一件具體事情做得很好,但是在一件事怎麼做之前,你一定會事先想到,今天做什麼事情、今年做什麼事情,甚至今生做什麼事情,這樣的決定,則很難僅憑腦瓜好使就行,它需要觀念和思維上的東西來決定。這對一個一點書都沒看過,或者說對前人怎麼做的一點都不瞭解的人來說,可能就是很困難的。因為單憑自己一時的衝動或是很難做成聰明大事的。讀書一方面增加學識,另一方面也能促進自己思考――對世界、人生的思考,對自己要實現的價值的思考。這些在我看來是比較重要的。
李振勇的教子之道(11)
筆者:讀書不會影響學習嗎?
李天舒:能否學習好,不僅僅在你的腦瓜是否好使,像我剛才說的,計劃和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在單位時間內能學多少,可能是由你腦筋來決定的,但是在下一個小時要學什麼,每天的時間如何分配,這是自己對自己的把握,也是對這個學科的把握。這些東西未必是沒有足夠的思維能力的人能做到的,而且這個思維能力並不是天生的腦瓜好使就能決定的。
筆者:你在日本呆了3年多了,對日本的中學教育有了解嗎?
李天舒:沒有直接的瞭解,是聽說的。感覺日本、韓國的中學教育跟中國還是相當類似的,可能是東亞的一種特色,應試的要素比較強。可能日本中學相對更多樣化一些,每個中學可能都有一些有特色的搞法。但是從學習的水平上看,我覺得還是中國孩子要強。中國人口的基數比較大,人才也要多一些,最頂尖的人才可能也要比日本多。我個人感覺,“清華”、“北大”學生的素質還是要比日本頂尖學校的學生強。但是涉及到硬體、師資、研究水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