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直都沒改變,這家店我們投入了數不清的金錢,還有許多人的青春,問題是我們沒學到教訓,現在寫出這段歷程,算是我個人的檢討與懺悔吧!
(創業陷阱:創業一定會犯錯,犯錯不可恥,但犯錯一定要檢討,要學到教訓。沒有檢討,沒得到教訓的錯誤,才是最可怕的創業殺手。許多創業者失敗時,只會怪罪別人,不敢承認是自己的錯,這種人永遠不能成功。)
許多年後,這家店直接轉租給某一家超市,從他們的營運看來,應該有不錯的成果,這證明了我們完全是不專業的經營,最後當然是一場悲劇。
媒體新玩具……《陽明山週刊》
我的第一次創業遊戲“閤家歡青年商店”在不明就裡中畫下休止符,但我並沒有就此停止創業的想象,在我預官退伍之後,成為臺灣中時報業新創刊的臺灣《工商時報》的記者,這時候我又找到另一個新玩具……小區報紙《陽明山週刊》。
1979年,臺灣的“新聞局”為了強化地方小區營造,鼓勵每一個鄉鎮創辦小區報紙,因而吸引了無數的媒體工作者,回到自己的家鄉創辦小區報紙。臺灣一時籠罩在地方的小區報紙風潮中,高雄美濃、臺中、臺北木柵、宜蘭等地區,都有小區報紙的出現。
我的老家在臺北天母,而天母的周邊……士林、北投早期都隸屬於陽明山特別行政區,我從小在這個區域里長大,因此在這個地區辦一份小區報,又成為我擋不住的誘惑。
(創業陷阱:當局一向是創業的外部環境變因,當局的政策與資源投入,會改變市場、創造需求。但在臺灣,主管部門的政策,經常只是空洞的口號,因此在配合主管部門政策採取創業行動時,要注意政策的有效性,否則跟著空洞的口號走,不會有好處。不論是青年商店或社群報,事後證明都是空洞的口號。)
天真的創業遊戲(7)
複製了另一個閤家歡的錯誤經驗:第一,這一次我又是跟著主管部門的政策創業,上一次是臺灣“農委會”,這一次是臺灣“新聞局”;第二,我又向姐姐和姐夫們募款,我自己沒有錢,但寵我的姐姐與姐夫們不忍潑我冷水,又陸續拿出錢來讓我創業;第三,我又一次沒有全力以赴地創業,上一次我還在大學唸書,這一次我還在報社上班,創辦《陽明山週刊》還是利用上班之餘的創業玩具。
再多的好運都改變不了失敗的結果
要新創事業真是容易,有了啟動資金,我很快就組成了營運的團隊:臺灣文化學院(現在的臺灣文化大學)就在士林,我很容易在文化學院的新聞系找到許多在讀的學生,成為我的工讀採訪記者,他們年輕,要求不多,便宜好用;我又藉著在報社上班的經驗,找到一個編輯,成為《陽明山週刊》的後臺主編;而我自己則是總經理兼總編輯。有了人要印出一份週刊,當然是水到渠成。
這時候,我又遇到另一個機緣,透過大姐夫的關係,士林的當地企業士林紙業的老闆陳朝傳先生,聽到有人要在士林辦小區報紙,非常認同,他很慷慨地免費提供在士林街上的一戶公寓,作為《陽明山週刊》的辦公室,當時的我覺得真是好運,一切都這麼順利。
(創業陷阱:創業過程中,如果有人拔刀相助,應該感謝,但絕不可以因此而懈怠,因為再多的外在協助,也改變不了自己的無能與無力。《陽明山週刊》就因我自己沒準備好,別人的協助也無用。)
前幾個月,我興致高昂地做我的總編輯,規劃題目,指揮那些工讀記者進行採訪,寫稿改稿,剛剛成為報社記者的我,一下子就變成周刊的老闆、總編輯,玩起我的媒體大夢。
記得第一期《陽明山週刊》進行最後的編輯時,我的主編(《工商時報》的兼職同事)在最後組版時,因內容太多,標題放不下,沒有用刪稿來解決,而是取巧地擠出空間放下標題,以致標題歪歪斜斜不平整,我不滿意的指責,令他十分不愉快,覺得我這個老闆的架子太大,因而發生爭執。最後我只好妥協,息事寧人,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老闆不好當,人不好管。
(創業陷阱:創業的核心因素是自己全力投入,如果自己沒有全力投入,而且所有的工作者也是兼職性質,註定要失敗,《陽明山週刊》就是如此。)
週刊很快就印出來了,看到第一期的創刊號,我十分興奮,感覺一個有影響力的媒體就在我手中誕生了。可是當週刊印出來之後,問題也就跟著來了,要給誰看呢?我決定先贈送,可是怎麼送出去呢?我動員了工讀生在鬧市分發,我也想夾報派送,可是夾報又要費用,我心中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