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分不平,為什麼免費送人看,還要賠夾報的工錢?我這才感覺到問題嚴重,我要如何找到收入應付開支呢?
廣告當然是另一個想象,那時候我還在《工商時報》上班,也負責廣告業務,理論上我應該發揮此一專長,自己親力親為做廣告,但是我沒有這樣做。我訓練兼職工讀生嘗試去做廣告,但這件事也一直沒有成果,印象中一直到《陽明山週刊》停刊,我們好像只做到幾萬元的廣告,而且好像都是讀者看到週刊,自動打電話上門刊登,靠業務能力完成的廣告很少。
(創業陷阱:我對廣告熟悉,如果當時我能自己做出一些廣告,然後再訓練團隊,也做出廣告,這是《陽明山週刊》唯一可能存活的方法,而我自己做不到,當然也不可能有任何人能做到。創業初期,許多事老闆一定要自己先證明可行,創業才有可為。)
經過了前3個月的創刊興奮期之後,《陽明山週刊》又變成我的痛苦,我發覺我沒有能力照顧所有的事,於是我又想如果有更好的人才加入,這個刊物可能會起死回生。於是我又從報社找到一位非常有經驗的高階主管,他是名記者,來當《陽明山週刊》的總編輯,我還找了一位非常有經驗的報紙廣告代理商,看看能不能來替週刊做廣告。
我在面臨困難的時候,又花錢請更高階的人力,嘗試改變,不過很快就證明,這又是另一個錯誤,內容的改善要反應到發行收入的增加,是緩不濟急的事,而廣告可立即增加收入,但這位代理商來了解狀況後,立即就發現不可能有錢賺,人家也就打了退堂鼓,我的變法完全落空。
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面對困難時,我的性格弱點完全暴露,我開始逃避、退卻、自我欺騙,我給自己找到了一帖完全不負責任、不可能有效果的藥方:努力上班,在《工商時報》多做些廣告,多拿些佣金,看能不能多賺點錢,來彌補《陽明山週刊》的開支。
我放任這些工讀生們自己做,自己越來越少進週刊的辦公室,好像只要我不進辦公室,《陽明山週刊》的困難就不存在一般。
(創業陷阱:創業遭遇困難時,創業者的逃避及拖延,是創業失敗的預告。你如果開始逃避,開始替自己找理由,那就應該自我了斷,因為你自己已經投降了。)
出借辦公室的陳朝傳先生,有一天心血來潮到週刊辦公室看一看,他看到的是凌亂不堪的景象,那幾乎是沒有人管理的組織,他非常失望,於是決定收回辦公室。
這件事等於是駱駝背上最後的一根稻草,我藉機將事業自我了斷,週刊停刊,我自以為負責任地清算了所有的開支,再拿出一些錢處理善後。
我始終沒有計算《陽明山週刊》這個“玩具”總共花了多少錢,直覺地估計,大概幾百萬跑不掉,天呀,在1980年,幾百萬元新臺幣是多麼昂貴的代價!
我還是要感激我的姐姐和姐夫們,這些都是他們出的錢,他們從來沒有任何抱怨,就縱容我這個弟弟玩掉了他們辛苦賺來的錢,而我也沒有任何道歉、感謝,文化人自以為是的個性,大恩不言謝,我以為只要放在心裡就可以了,這當然又是我的另一個錯誤。
這次的創業結束和青年商店不同,青年商店有許多人投入,借錢也有人分擔,我好像不太需要扛下所有的責任。但《陽明山週刊》不同,起心動念的是我,主事者是我,負責人是我,所有人都看著我,我責無旁貸,所以事後,我真的還自我檢討了一番,大概知道自己犯了多少錯,也讓我在下一次的創業中,避免了一些錯誤。
準備與陷落(1)
1978年初,我在臺灣《中國時報》上看到《工商時報》創刊,要招考記者的訊息,我的心開始悸動,我的記者夢一發不可收拾。
拿別人薪水,學創業本事……全心當記者,看盡商場百態
當時我正在好不容易才考上的國泰人壽受訓,在淡水山上的國泰人壽教育中心進行最後一個月的訓練,但當我看到《工商時報》招考記者的訊息,就偷偷去報了名。
偷偷去報名是不能讓國泰人壽知道的,因為這家公司不可能容許有人有二心,而我當時還沒有被正式任用;另一個必須偷偷去的原因是媽媽,我好不容易才找到工作,而且是大公司,至於當“記者”,媽媽說那不是“乞丐”嗎?(閩南語中“記者”與“乞丐”發音很像,而社會上的印象,記者騙吃騙喝、素行不良,不正是乞丐嗎?)
應徵的過程經歷了波折,報社的要求是國文、英文的在學成績都在80分以上才能報名應徵,最後還要正式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