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後再經過訓練,把這些方法傳授給工作者。)
由於營運一直沒有具體的改善,我開始不務正業。我認為《商業週刊》需要長期抗戰,而每個月平均都得賠100萬元新臺幣左右,這個虧損數字也無法降低,因此我們要開拓其他業務,賺錢以彌補《商業週刊》的虧損。
我們做了許多事,代有錢的單位編輯刊物;幫有錢的廣告客戶代辦公關活動,而這些事當然會用到《商業週刊》的品牌,我們畢竟是一份週刊,更是當時臺灣唯一的一份商業性的週刊,用媒體的影響力,去發點“橫財”,所謂橫財,指的是非雜誌正常收入,其實也是蠅頭小利的辛苦錢。
我還有另一種假設:因為《商業週刊》知名度不足,賣不好,所以廣告收入少,如果能增加知名度,那《商業週刊》才有機會逆轉。
於是我也去額外做了一些事,例如:替廣播電臺代工,製作公營電臺的節目,一方面收代工費,一方面增加收入。現在《商業週刊》最傑出的總編輯王文靜,就是當時應徵進來做廣播節目而留下來的人。
我們也替電視臺做節目:臺灣電視公司因為要開設晨間時段的節目,每天有15分鐘的財經時段,他們對財經新聞不熟,我們就把這15分鐘的節目承包下來。而為了省錢,有一段時間,我還自己粉墨登場,做起主持人,主持其中5分鐘的每日股市講評。
所幸這些非本業的節目,不只增加《商業週刊》的知名度,也都有錢可賺,對財務捉襟見肘的我們,有正面的幫助。不過這種好事,通常做不過3年,就會被其他單位因眼紅而搶去。
(創業陷阱:在創業過程中,難免會面臨各種不同的誘惑,有時是“橫財”,有時是不直接相關的生意,看起來都很有意思,這時絕對不可被勾引,創業過程務本第一,當時我去做廣播和電視,雖有些錢賺,但事後回想,還是不應分心。)
用同樣的方法,卻期待不同的結果
雖然我仍然努力,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但是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沒變,最原始的經營策略沒變,或者應該這樣說,我自己對經營事業的邏輯沒變,如果我有錯,我並沒有針對錯誤修正。我並非執迷不悟,而是覺得一本刊物的創辦,確實需要很長的培育期,要經過時間的洗練,才能被大眾接受。
這個觀念或許沒錯,但我們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援,所以一直在與資金奮鬥,一直在跑“三點半”跑“三點半”:臺灣的銀行是下午三點半打烊,跑“三點半”就是四處週轉借錢,再到銀行結算,拆東牆補西牆,每天在銀行關門之前把借來的錢打進去。……編者注。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準備與陷落(8)
在第三年底,第二次增資的2400萬元新臺幣又用罄,這是《商業週刊》最悲慘的日子。再增資自是必然,只是所有的股東幾乎都認為我們是騙子(除了少數我十分感激的一兩位),我們要再增資的2400萬元新臺幣(總股本變成7200萬元新臺幣)分成好幾次完成,且所有的新股東進來,在我內心都覺得是騙別人上當,因為連我自己也沒把握我們能成功。
不過從最後的增資無望之後,我自己的悔悟、頓悟也完成了。過去我們遇到困難,我覺得用增資換取時間,以改變營運結果,而現在增資無門,我們一定要有別的方法才能自救,改變是我們唯一的出路。
這時候,我遇到石滋宜博士(前臺灣“中國生產力中心”負責人),在聊天時他說:“什麼是笨?就是老是用同樣的方法做事,卻期待會有不同的結果。”
一語驚醒夢中人,過去4年來,我一直用同樣的方法經營《商業週刊》,卻每年期待會有不同的結果,我何其笨啊!
我開始閉門思過,決心自我改變,決定不能再期待增資,要立即從內部改善找到答案。
徹底瘦身,徹底檢視所有成果,要把開支降到可能的最低,最好是能立即損益兩平,不能的話也要讓虧損降低,這是勒緊褲帶存活法,任何能降低支出的方法,都要立即實行。
創業的生死關頭,不談合理只談存亡
至於我自己,檢討的事就更多了:我的管理能力、領導能力、做媒體的專業能力、對外提升業務的能力,我發覺我沒有一項足夠,每一項我都需要重新學習。我嘗試快速改變,但所有的改變抵不過營運上的繼續沉淪,當每天都要借錢時,環境會給你更嚴酷的考驗。
市場上不斷傳言《商業週刊》隨時可能倒閉的訊息,已經要上稿的廣告客戶,反悔抽稿,我們的銷售人員每天闢謠都來不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