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是不可能啊!”
秦王讀罷,不禁打了個冷顫。李斯的話句句如重錘敲擊在他的心頭,他意識到,孤家寡人的狹隘做法,不僅會使大量賢才流失,而且也會使國家由強而弱,偉業難成。逐客不是清除了危險,而是孕育著更大的危險。聯想到方才與先王秦穆公相比的情景,秦王政不禁大為羞愧,遂下令取消了藍田之行。與此同時,秦王政又如夢初醒地寫下這樣一道詔書:
“前令逐客,失之倉促,極欠深慮,寡人深悔之。被逐之客卿可速返宮中,寡人當復其官職,任用不疑。誠待四方賢士,歸之如流水,此秦之福也,亦寡人之幸甚。”
逐客風波(12)
寫罷,秦王政急令傳佈國中,並派出多路人馬探聽客卿們的去向,前往召還。
秦王政這一急轉彎式的做法使力主逐客的宗室官吏大為驚慌,但他們又不便諫阻,因為從秦王政那果決行動中他們已經看到,秦王是不會改變其決策的,識時務者宜當順乎潮流,明哲保身。
秦王政派出的召還使是在三日後的黃昏時分到達驪邑的,此前,他們已從驪邑令的奏報中得知訊息:客卿李斯正避居在驪邑一家小客館中。這訊息是確實的。那天,李斯與淳于越相遇暢談達旦,頗為投機。儘管他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還不盡一致,但也取得了某些共識。其中一點便是:士之生世間,當有所作為,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莫讓光陰空付東流。
李斯還說服淳于越,暫不要回韓國,那份微薄的祖業不值得留戀。況且,以韓國之貧弱,斷無發展壯大之可能,將來很難逃脫被吞併的命運,到那時,必將無地可居、無業可守。
淳于越覺得李斯的話有道理,但不回韓國又覺得無處安身,前程渺茫。李斯告訴他,可暫在驪邑小住,先避避風聲,聽聽訊息,然後再定奪。淳于越感到除此之外也別無他計,便這樣住下來。
李斯、淳于越沒有透露他們的姓名和身份,他們身著布衣出入客棧,謹慎著自己的言行,小心地探聽著訊息。然而,那天在街上,還是被一個邑中小吏認出他們。這小吏曾在呂不韋的相國府中做過事,因犯有過錯被呂不韋遣逐驪邑,想不到這樣一來卻因禍得福。在呂不韋獲罪後沒有受到牽連。當初在呂相國府上,他曾與李斯、淳于越相識,今見二人逃匿驪邑,感到是報功邀賞的良機,於是便暗中跟隨李斯,打探到他們的住處,並及時向驪邑令告了密。驪邑令聞之大喜,正想奏報秦王,朝廷忽然下令召還客卿,驪邑令於是見風轉舵,向朝廷報奏了李斯在驪邑的訊息。但這一次,驪邑令卻不是舉報逃犯,而是薦舉賢才了。
因為有驪邑令提供了準確線索,召還使很順利地找到了李斯和淳于越。召還使喜氣洋洋地對二人說:“滿天烏雲已經散去,二客卿快隨我回咸陽吧,大王一定會大禮相迎!”
李斯心存疑惑地問道:“既雲大王下令召還客卿,可有憑據?”
召還使道:“此事已佈告天下,難道還有假嗎?”說著,從袖中取出詔書,鄭重地向二人宣讀,同時向淳于越透露,秦王回心轉意,是李斯書諫逐客的結果,秦王還以此疏遍示臣下,以為忠君愛國之楷模。
至此,李斯才釋去狐疑,喜出望外。次日清晨,當朝暾初上時,他便和淳于越披著一身霞光,告別了小城驪邑,前往國都咸陽。當咸陽城遙遙在望時,他不禁脫口而出:嗟呼咸陽!離之何久歸之何速也!
秦王政沒有食言。他親至咸陽宮外迎接了李斯等客卿的到來。
這天,雪霽天開,晴空萬里。呼嘯的北風止息了,地上的白雪在陽光下反射著刺眼的光芒。雪地上有一座用松枝搭起的門闕,那濃重的墨綠與遍地的銀白交相輝映,使冰封的大地展現出動人的生機。
松門兩側陳著鼓樂,豎著各色旗幟,儼然如迎接勝利者的凱旋。當客卿們緩緩走來時,鼓樂齊奏,歡聲動地,迎賓的氣氛霎時被渲染得熱烈異常。面對如此盛大而隆重的儀式,李斯頗覺侷促不安,感到愧於領受。他極力地控制著自己的激動,以免過於外露,因為他心裡清楚,就在這歡迎的行列中就不知有多少雙憤怒的眼睛在看著他,那些力主逐客的宗室大臣們一定會氣憤異常。他感到不能趾高氣揚,給那些官吏們太多的刺激。他現在還沒有穩操重權,還不足以與宗室官吏抗衡,當此之時,宜當儘量緩解矛盾,作尺蠖之屈,至於回手還擊那是以後的事。
李斯這樣做也是給秦王政看的。他知道,秦王政解除逐客令不過是因時局需要,急待人才,並不能說明其多疑暴戾的性格有所改變。君王的臉是忽陰忽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