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頁)
淳于越笑了笑,放低了聲音。不覺間,天已破曉,東方既白。
五
坐落在渭水北岸的咸陽宮是秦國的政治活動中心,它規模宏大,建築豪華,氣派非凡,顯示出秦國的強大國力和雄姿。
這組宮殿群的前身是“冀闕宮廷”,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前由商鞅監修。“闕”原指建立於宮廷建築前大道兩旁的一對多層建築。君王經常在此出列教令,臣下在這裡待詔記事。“冀闕”則是一組可居可登、可憑欄遠眺的宮殿。商鞅築冀闕一是為秦孝公徙都後居住和理政,二是象徵秦國將虎視東方,決心與六國進行較量。“冀闕宮廷”的築成,使咸陽初具都城雛形。秦惠王時,對咸陽進行擴建,並新作宮室,主要朝宮——章臺宮便是這時修建的。此後,經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不斷經營,咸陽宮更加宏偉,多新築宮殿,如長安宮、興樂宮、六英宮等宮殿也矗立在渭河南岸,透過渭橋與渭北的咸陽宮連線,使咸陽城更具帝都風光。此外,在故都雍城又築有祈年宮、長揚宮、高泉宮等宮室,號稱離宮三百。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逐客風波(11)
咸陽宮是秦王政與大臣居住及理政之所,一些大的政治活動則在章臺宮舉行。咸陽宮建築群的宮殿多為高臺建築,地面建築分為三層,猶如樓閣。上層為大殿,殿外三面為迴廊,中層和下層為便殿、倉房、雜所。殿宇依地勢起伏,佈局參差有致,富麗堂皇。
平日,秦王政多在咸陽宮理政。他很勤奮,每天都要翻閱很多奏章,以至於御案上始終是簡冊成堆。有時,秦王政也喜歡去藍田縣灞水旁的藏陽宮住幾日。這藏陽宮原稱霸宮,是先王秦穆公所建,穆公以此名之是為了紀念他“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的功績,秦王政每次來此都要油然追憶起穆公的偉業,立志師法先王,重建霸業,再展雄風。
這天,秦王政正欲前往藏陽宮小憩,有宗室官員向他報說,逐客令下達後,經過全城逐捕,所有異國在秦為官的人都被驅逐,官吏隊伍得到整肅,客卿亂政的根基得到清除,土生土長的秦國官員們再也不用擔心受到異國官員的排擠了。
秦王政臉上露出得意的神色。他想,如果早些制止異國客卿干政,秦國或許不會經受###之害,他也暗自欣賞自己的果決和高明,以為與先王秦穆公相比並不遜色。
然而,謁者將李斯的奏疏呈給他之後,他愣住了。秦王政很驚訝李斯的大膽,開篇便敢於直刺君過,提出“吏議逐客,竊以為過”。在他的印象中,還沒有人這樣冒犯他,因此,當這幾行字進入他眼簾時,他的自尊心被刺痛了,盛怒之下,將奏疏擲於案上,去藍田小憩的想法也被衝談了。但是,當他復又讀起、仔細咀嚼之後,卻被奏疏精闢的論述、鮮明的見解和行雲流水般的華美文采吸引住了。他不再惱怒於李斯的冒犯,先前的自豪和欣悅也漸漸被慚愧和內疚所取代。
“……大王今之任人,不問可否,不論曲直,若非秦人,一概不用;為客卿者一概驅逐,此實非統一天下、控制諸侯之良策!”
讀到這裡,秦王政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並不由地對李斯的觀點產生認同:秦國之所以日益強盛,是因為接納了天下的賢士;秦國之所以日益富強,是因為蒐羅了四方的珍寶,若不能跨越地域的界限,跳出秦國的小圈子,秦國不僅不會有今天,也不會有未來。
秦王政又繼續讀到: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所以泰山不排斥土壤,才能成就其高大;河海不揀擇細流,才能成就其深廣;王天下者不拋棄小民,才能顯揚盛德。所以地不分四方,民不分異國,四時追求充實美好,鬼神就會降福,這正是三皇五帝無人能夠凌駕其上的原因。如今大王卻要拋棄百姓幫助敵國,排斥賓客讓其侍奉諸侯,致使天下賢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敢入秦,此所謂借兵器以助敵,送糧食給盜賊也!”
秦王政的臉上有些發燒。他暗暗問自己:雖有一匡天下之雄心,卻無容納天下賢士之度量,如此怎能申大志、展宏圖?賓客中即便有心口不一之輩,但不可以偏概全,一概否定,這樣做不是有如沙中淘金,為求其純粹連金子也扔掉嗎?
秦王政的目光又在最後一段文字上停留下來:
“不是出於秦國的物產,可寶貴的尚有許多;不是來自秦國的人才,願意忠心事秦者大有人在。今大王驅逐客卿以資助敵國,減損百姓以增強仇敵,使國內人才空虛,並怨於諸侯,如此而求國家不遭致危險,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