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慣,把不經常出現的行為訓練成經常出現的行為,則是一個十分艱苦甚至是“痛苦”的過程,需要咬著牙戰勝許多困難,更要經過許多枯燥單調的練習。特別是針對已經形成的不良習慣,矯正起來頗有些“難於上青天”的味道,要克服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不少人半途而廢,功虧一簣。
雖然如此,我們並不提倡苦行僧式的訓練,如果孩子光是苦練,過不了多久就會感到厭煩。所以,不妨“苦練”與“趣練”相結合,採取一些有趣的形式,如透過遊戲、活動、競賽、繪畫等途徑,不斷變換形式來進行訓練。
例如培養使用禮貌用語的好習慣,就可以在不同的場合來進行,抓住去商場購物、乘車買票、外出遊玩等機會,提醒和訓練孩子在不同的場合使用好禮貌用語。如乘車時不小心踩到了別人的腳,要誠懇地向對方道歉,說聲“對不起”;售票員遞過來車票,最好道一聲“謝謝”;中途下車跟朋友分別,要記得說“再見”,等等。這種自然的生活場景對孩子培養良好習慣十分有利。
(2) 嚴格遵守,不能放鬆
訓練的過程是痛苦,即使孩子不願意,也要鼓勵他咬著牙堅持下去。訓練需要一個過程,因為好的習慣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來鞏固,不可能一蹴而就。
嚴格的訓練要避免情緒化。千萬不要一高興就放鬆了對孩子的要求,或者是因為心情不好而對一個小細節斤斤計較。沒有相當的磨鍊,很難養成好的習慣。不同行為習慣有不同的標準,確定標準之後,就要嚴格遵守,不能放鬆。
(3) 持之以恆,堅持到底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說過:“一切存在美的東西其本性都是在嬌弱的時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是長硬以後就不容易改變了。”“前緊後松”、“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等在習慣培養中都是不可取的。
習慣培養是一個持之以恆的過程。如果不堅持,今天訓練,明天放假,行為就難以變成自動化的習慣。培養習慣是個長期工程,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往往需要漫長的時間。
由於人的行為往往具有慣性,在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後,如果稍加放鬆,孩子就會出現反覆。所以,在進行訓練時,一定要反覆抓,不能放鬆,即使孩子在某種行為上已經表現很好了,也要反覆抓。
4。 操作方法
關於如何運用訓練法,關鴻羽教授在《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中曾作了詳細的闡述,這裡結合該書進行說明,供大家參考。
(1) 目標明確,要求具體
良好的行為習慣只有透過反覆的分解操作練習,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貫的、穩定的動力定型,有些操作過程較複雜的行為要求,可採用分解操作。
養成教育的四種方法(5)
如學習洗衣服這項訓練內容,要求較高,過程較為複雜,在訓練時不妨分為四個步驟:一浸泡,二揉搓,三漂洗,四晾曬。在進行訓練之前,最好是先讓孩子觀察父母是怎樣洗衣服的,父母洗衣服的時候應給孩子講解洗衣服的要領,然後再讓孩子自己動手,這樣形成的印象往往比較深刻。
再比如使用文明禮貌用語時,說“謝謝”二字,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注意的細節其實很多。這時,不妨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給孩子一些適當的建議,如:
首先,說“謝謝”時必須誠心誠意,發自內心,要讓人聽起來不做作,不生硬,不是為應付人家,而是真心實意地感謝,只有真心才能使“謝謝”二字富有感情。
第二,說“謝謝”時要認真、自然,要讓人聽清楚,不要含含糊糊,不好意思,更不要輕描淡寫地湊合,好像不太情願、應付差事。
第三,說“謝謝”時要注意對方的反應。如果對方很高興,就是達到目的了;如果對方對你的致謝莫名其妙,就要說清謝人家的原因,以使對方感到你的真情實意。
第四,說“謝謝”時要用整個身心說,除了嘴裡說以外,頭部要輕輕地點一下,眼睛要注視著對方,而且要伴以適度的微笑。
第五,別人幫助自己解除了困難之後,應表示謝意。表示的方式可以說“謝謝”、“多虧您幫助”,也可以握手致謝,還可以贈物致謝。
表達謝意的方式因人、因場合而異,一定要根據實際,選擇最恰當的行為方式,這樣的訓練才能既規範又不機械。
(2) 層次分明
由於青少年年齡層次不同,各個年齡段掌握良好習慣的要求也就不同。如養成“文明乘車”的習慣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