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體,走進“花花世界”尋找原本別有的“洞天”。 後來他也的確找到了結合點,靠液晶電視廣告機找到了被忽視的巨大市場。從此,江南春義無返顧的走上“分眾”之路,開始他“值得做一輩子的生意”……
千辛萬苦,江南春只為分眾推廣
正當江南春苦苦思索如何尋找一種新的產業模式,如何打造一個新媒體時,乘電梯的一次經歷讓他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於是,這個偶然的機會讓江南春又盯上了寫字樓的電梯口這個新目標,即就是商業樓宇液晶電視聯播網。
那天,江南春去徐家彙太平洋百貨辦事,結果就在等電梯的一剎那,他被電梯門上的貼上廣告吸引住了,他發現,就在人們等待電梯的那一剎那,無事可做的人除了聚精會神地看貼上廣告外,並沒有其他的事情可做,而就是這簡單的十幾秒時間,貼上廣告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江南春十分敏銳地感覺到這裡是一個絕佳的廣告發布場所。也就在這時,江南春聽見了很多人抱怨說電梯很慢。等電梯的人隨意的一句話,讓苦苦尋找廣告空白點的江南春產生了靈感。如果有電視,好像人們在等坐電梯的時候就不會感到無聊和時間慢長。
江南春一時之間覺得電梯廣告這個創意非常好玩,進而他對電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的江南春再一次找到了國貿的老闆和其物業管理人員。江南春對他們說“我用液晶電視放一些比如時尚表演加廣告怎麼樣”,此前江南春曾是LG的廣告代理商,故而他對液晶電視非常熟悉。國貿的老闆想了想,說可以考慮考慮。
好不容易得到了認可,江南春終於鬆了口氣,然而當他拎著液晶電視走進上海的50棟寫字樓時,他並不受歡迎。
在做分眾傳媒之前江南春仔細分析了中國整個廣告傳媒產業的現狀,經過思考認為分眾成功會來自四個主要的要素:運用高科技手段使媒體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打動力;面對特定的受眾族群,而不是對所有人講話;創造了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比如說白天的電視廣告;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一種強制性的收視環境。
有了這四個理念的江南春,堅信他所探索的商業模式是有競爭力的,是可以對包括廣告客戶、樓宇客戶、股東、員工在內的各方面實現互惠互利的。所以在注入資金去做這件事之後,江南春也有信心相信以他的理念能夠說服和打動投資者投入大量資本來運營分眾。
在這個基礎上,加上江南春的真誠、耐心、勤奮、堅持,江南春這次真的是下定決心要把廣告做進寫字樓,他覺得,看這種廣告的人都是白領,他們的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購買能力強,傳播效果應該不錯,但是,畢竟這是個新東西,擺在他面前最大的問題是廣告客戶會不會買帳呢?江南春:“很多人打擊我,說這個東西即使做到天邊也就這麼小一點範圍。”
如何說服廣告主來接受自己的新媒體,江南春有著自己的主意。為了儘快開啟市場,當時江南春每天都拎著機器上門遊說。而為了讓自己的銷售人員能夠打消客戶的顧慮,江南春專門組織了一次培訓。在培訓會上的他,此時儼然成了一個專門挑刺的客戶。
為了讓客戶接受戶外影片,江南春專門給銷售人員寫了一本百問百答,把客戶可能提出的100個最挑剔的問題都列了出來,並一一準備了答案。他以為這樣一來,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讓他措手不及。
江南春要把廣告做進寫字樓裡,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並不容易。物業管理的反對,不知情的白領的“白眼”。而把幾萬塊螢幕,一個個掛進寫字樓裡,沒有韌性更是跑不下來的。不過,早在大學時候的江南春就擅長跑客戶,靠做廣告公司,他成了華東師範大學裡,第一個校園百萬富翁。只是那個時候,他是騎著腳踏車去拜訪客戶,而現在江南春是開著賓士去勸說每一個客戶。用江南春自己的話說便是:“我絕不放過每一次機會,即使機會微乎其微。”
江南春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從2002年6月到12月,江南春說服了最早的一批40多家高檔寫字樓。到了2003年1月,江南春的300臺液晶顯示屏裝進了上海50幢高檔寫字樓的電梯旁,同時,招商銀行信用卡和軒尼詩洋酒等企業客戶也成為第一批廣告客戶。
“激情燃燒的歲月”(1)
在一段時間內炒得沸沸揚揚的《蒙牛內幕》中,該書作者將蒙牛集團“處世”哲學可以歸納為三點,“大勝靠德,大智靠學和大牌靠創”。這“三靠經”不但點到為止,凸現蒙牛文化德精髓,且又讓人回味無窮。但只靠“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