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就說明長大後的人們已經不需要母乳餵養了,這也符合自然規律。
如果有人確實非常喜歡喝牛奶的話,那我還是建議他偶爾喝一點沒有加工過的鮮奶為宜。
還有不要強迫不喜歡喝牛奶的人喝牛奶,畢竟牛奶對身體健康是有損害的。
比人類體溫高的動物的肉易汙染血液
按照“新谷飲食健康療法”,平時應以穀類和蔬菜為主食,少食用一點魚、肉、乳製品和雞蛋(佔15%左右)。
現在的營養學認為,動物類食物當中的蛋白質能夠在腸內被氨基酸分解並吸收,為血液和肌肉輸送養料。
不管什麼食物,人在過量攝取之後,都會在體內產生毒素,尤其是動物類蛋白質,如果過量攝取的話,就不能被完全分解和吸收,容易在腸內腐爛,生成大量毒素。這些毒素主要有硫化氫、吲哚、甲烷、氨水、組胺、硝基苯胺(亞硝基)等等,容易生成遊離基,而且為了分解這些毒素,腸內和肝臟內的酶會被大量消耗。
按照人的體重的每千克來說需要攝取的蛋白質為一克,那麼體重60千克的人每天只需要60克的蛋白質。但是有資料顯示,在日本一個成年男子每天蛋白質的攝取量為克。這一數字相當於美國人的攝取量,可以說是過量攝取。
過量攝取的蛋白質最終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但是在這段時間裡,會給身體造成傷害。
首先這些蛋白質在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氨基酸,然後氨基酸在肝臟被進一步分解,最後流入到血液當中,於是血液呈酸性,為了中和氨基酸,骨頭和牙齒當中的鈣就會被大量地掠奪走。而大量的鈣和酸化的血液在腎臟被過濾,所以多餘的蛋白質和鈣隨著大量的水一起被排出體外。因此在這期間大量的酶就被無謂地消耗掉了。
這樣透過肉類(含肉類加工品)和牛奶(含乳製品)過剩攝取蛋白質,對身體的傷害是不言而喻的。同時這些不含食物纖維的肉類就更加惡化了腸道環境。
食物纖維是人類消化酶很難分解的難消化物。其代表物有植物當中的纖維素、果膠還有螃蟹和蝦類殼上所含有的殼多糖。
如果人們過量食用肉類,就會導致食物纖維不足,會使排便量減少,併產生滯留便。如果對此熟視無睹的話就會在腸道內產生窒室,存積滯留便,最終導致形成腫瘤。
說了這麼多關於肉類的危害,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過量攝取魚類的蛋白質也同樣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但是根據我的臨床經驗來看,吃肉和吃魚有著本質的不同,經常吃魚的人儘管腸道狀況不好,但也不會產生窒室。醫學書上認為過量食用含有纖維素的肉類,都會產生窒室,但是就我的臨床經驗來看,不吃肉只吃魚的人雖然會有腸壁過硬和痙攣發生,但是並沒有形成窒室。
我認為,之所以導致這種不同狀況的發生,就是因為魚和肉之間脂肪的質不同。
魚和肉之間的脂肪之所以有質的不同,是因為飽和脂肪酸對身體不利,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膽固醇含量,對身體有益。其實還有更簡單的說法,就是以人類的體溫為標準,體溫高於人類的動物脂肪質量不好,而體溫低於人類的動物脂肪質量好。
豬和牛還有禽類的體溫比人類略高,為℃~℃,其中雞的體溫更高為℃。這些體溫高於人類的動物脂肪在原來溫度下尚能夠保持穩定,但是一旦進入人體就會凝固。
就是這些容易凝固的脂肪,在進入血液當中後,會使血液流通不暢,容易產生沉積,所以我們說它會汙染血液。
魚類屬於變溫動物,在通常狀況下體溫要比人類低很多,所以魚類脂肪在進入體溫比它高的人的體內會發生什麼情況呢?就像用煎鍋把脂肪加熱之後變成流動的液體一樣。魚類脂肪可以疏通血液並降低膽固醇的含量。
所以同為動物蛋白質,吃魚要比吃肉更有利於身體健康。
魚類應趁新鮮食用
魚有白肉和紅肉之分,很多人之所以認為白肉比紅肉更有利於身體健康,是由於紅肉裡面含有大量的鐵,這種鐵容易被過早的氧化。
金槍魚和松魚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們身上的肌肉組織呈紅色,因為這是由一種叫做“肌紅蛋白”的蛋白質所構成的。
肌紅蛋白是一種能夠儲存氧氣的蛋白質,由多肽(縮多氨酸)和鐵卟啉構成。肌紅蛋白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儲存氧氣,比如海豚、鯨、海豹等長時間在水下活動時,就需要肌紅蛋白來儲存氧氣。
一般的動物肉色發紅也是因為肌肉中含有肌紅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