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4/4 頁)
戰爭把法國槁得財政空虛、經濟不振,法國想透過參加共同市場重振經濟,
並要力求獲得一些特殊權益,如有調節的市場機制和某種對外保護,以提高
競爭力。
阿登納深知法德關係對於順利建成共同市場有決定性意義,談判遲遲不
能取得進展將會直接影響到各國的批准。因此必須儘快與法國達成一致。阿
登納決心從大局出發,對法國的要求作出些讓步。
在確定共同對外稅率上,阿登納決定放棄聯邦德國要求低稅率的立場,
接受了1957 年2 月初法國提出的比較高的對外稅率。其後,法國再次表現了
它的猶豫,進一步提出:要求在社會負擔的協調、農業政策和吸收海外領地
參加這三個問題上得到保證,才能簽約。
在社會負擔協調的問題上,法國要求在六國內部協調社會負擔。由於戰
後初期執行大規模經濟計劃和國有化政策,法國的社會負擔很重。法國希望
這種協調能在貿易自由化之前完成。阿登納在徵求有關專家意見的情況下,
同意法國在進行貿易自由化的同時進行社會負擔的協調,並答應法國所堅持
的條件,即在從過渡時期的第一階段進入第二階段時,將不是自動進入,而
需全體一致決定。這樣,法國就有權在這種同時進行的做法得不到遵守的情
況下,能夠進行抵制。法國的要求得到實際的滿足。
關於農業政策方面,阿登納也接受了法國方面提出的共同農業政策的要
求。本來在經過了幾年的努力建設之後,聯邦德國已成為工業國,農業只佔
國民經濟中次要比重、政府對國內農業實行保護,每年都從歐洲以外的其他
國家進口大量廉價的農產品。而法國農業發達,是農業出口國,希望制訂一
項共同的農業政策,扶植農業,從而擴大本國農產品的出口。共同農業政策
有利於法國農業發展,卻有損西德農業。阿登納在經過再三考慮後,決定從
大局出發支援法國這一要求,加速締約,避免再次的節外生枝,貽誤時機。
最後,法國提出要求吸收它的海外領地參加到共同市場中來,理由是:
由於政治和經濟的原因,它不想因為共同稅率而與海外領地分割開來。法國
的要求得到與法國同樣擁有海外殖民地的比利時的支援。失去殖民地的聯邦
德國、義大利、荷蘭猶豫了,它們怕被捲入法比“殖民主義”的矛盾糾葛之
中,也不願意讓共同體為開發這些海外殖民地付出代價。法國的要求被三國
強烈抵制,法國國民議會聲稱法國將把吸收海外領地的加入當作接受條約的
條件之一。阿登納為了加快條約簽署的程序,終於從政治上的考慮出發,接
受了居伊·摩勒的這一要求。
阿登納向居伊·摩勒作出的廣泛妥協使得猶豫的法國政府在聯邦政府方
面得到了最可靠的保證,法國立場堅定明確了。法國人終於與阿登納一起成
為歐洲振興的推動力量。1957 年3 月25 日,在羅馬美麗的卡馬託利塔山上,
來自西歐六國的代表聚在一起,簽署了對未來歐洲發展有決定意義的“羅馬
條約”。阿登納不無感慨地說:“除了這個受人景仰的城市羅馬之外,我們
還能夠找到什麼比它更有意義的簽字場所呢?這裡是查理曼大帝開創其偉大
事業的地方。如果我們現在設法為歐洲共同的未來打下基礎,那麼繼承我們
歐洲偉大的共同遺產就是我們的責任。羅馬將作為我們繼承歐洲偉大遺產的
見證人。”
1957 年3 月,國務秘書哈爾斯坦受阿登納的委託,向聯邦議院解釋了聯
邦政府加入羅馬條約以及找到建立歐洲經濟共同條約體系解決辦法的基本立
場、路線。哈爾斯坦說,只有領會到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