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第3/5 頁)
《法國革命年鑑》雜誌主編,1935 年起在巴黎大學主講法國
革命史。勒費弗爾保持了馬迪厄學派注重社會和經濟問題和推崇雅各賓民主
專政的史學傳統。他對革命前和革命期間的農民問題有較深入的研究,著有
《法國革命期間諾爾郡的農民》、《恐怖時期的農民問題》等著作。關於法
國革命的各個階段,也都有專著論述。
本書是勒費弗爾於三十年代初執教斯特拉斯堡大學時,邊講課邊撰寫
的,1935 年完稿出版,到1953 年已出了第四版。他的學生阿爾貝·索布林
在他逝世後負責整理他的遺著,1965 年印行了由索布林增訂的第五版,1969
年值拿破崙誕生二百週年之際,又印了第六版。索布林對原著正文增訂不
多,但對勒費弗爾開列的參考書目則有所補充。這部書從出版後四十多年
來,一直被西方資產階級史學界公認為關於這一時期歷史的一部優秀著作,
並譯成多種文字。
本書不是一部拿破崙個人的傳記,而是一部從拿破崙·波拿巴取得政權
到他失敗這段歷史時期(1799—1815 年)的法國和歐洲的歷史。作者不僅把
拿破崙時期同法國大革命時期從縱的方面銜接起來,使讀者看清這兩個階段
的連續性,而且把拿破崙統治時期的法國放到世界史範圍內加以考察,從橫
的方面同歐洲各國曆史聯絡起來。勒費弗爾一方面肯定了拿破崙順應歷史潮
流,在鞏固資產階級政治制度和推進資本主義發展方面的貢獻,另一方面也
指出了他與封建勢力的妥協和對雅各賓派的壓制。在論述拿破崙透過征戰把
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推廣到歐洲其他地區所起的積極影響時,作者也揭露了拿
破侖建立歐洲甚至世界帝國的野心和他所進行的戰爭的擴張侵略和掠奪的
性質。此外,本書對當時歐洲列強的爭霸以及英國和俄國的擴張侵略政策也
作了具體的分析和揭露。總的說來,作者對這段法國和歐洲歷史的敘述比較
全面細緻,條理清晰,對當時法國國內外各種矛盾也有所剖析,對拿破崙本
人性格的刻畫,有些地方也是比較深刻的,有助於我們瞭解法國和歐洲的這
段歷史。
① 《法國革命》一書最初系由勒費弗爾與居維薩尼亞克合著,1930 年初版;1951 年由勒費弗爾全部改寫。
從這一版起改由他單獨署名出版,1968 年印行了第六版。
應該指出,勒費弗爾對於拿破崙的對外政策的分析是缺乏說服力的。盡
管他也談論法國同歐洲之間的社會、政治、思想的衝突,法英、法俄爭奪霸
權的矛盾,以及歐洲民族主義反對法國統治的鬥爭,但是他沒有緊緊抓住這
些對立和衝突,進行階級分析,揭示它們的轉化規律,卻認為拿破崙所追求
的各種目的是互相矛盾的,因此斷言:“沒有任何合乎理性的解釋可以把拿
破侖的對外政策統一起來,。。歸根結蒂,還是要回到他的‘野心’上來。”
(161 頁)但是這種“野心”又是從哪裡來的呢?作者無可奈何地又歸之於
拿破崙的“性格”:“勇於冒險,迷於幻夢,任性衝動而不能自制”(同上),
並概括地說:“拿破崙其人主要地就是他的氣質。”(68 頁)
我們並不否認一個英雄人物的性格對於歷史發展所起的某種作用。馬克
思曾經指出:“發展的加速和延緩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這些‘偶然性’
的,其中也包括一開始就站在運動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這樣一種‘偶
然情況’。”①但是任何性格都脫離不了一個人的思想傾向,特別是政治思
想,而政治思想也不可能是抽象的,超階級的。拿破崙的稱霸野心正是法國
大資產階級本性的集中表現。
勒費弗爾無法解釋為什麼拿破崙既滿足了法國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同
時又進行“沒完沒了的戰爭”,以致損害了法國的民族利益。於是他又用“此
人的性格較之他的天賦更不能安於和平與節制”(64 頁)來說明。實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