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第4/5 頁)
上,
在當時歐洲的政治制度下,一國之所得就是他國之所失。而且每次戰爭總是
以拿破崙作為勝利者強迫戰敗者接受自己的條件而告終,從而播下了新戰爭
的種子。歸根結蒂拿破崙“野心”的根源不應從他的“浪漫主義”性格中去
尋找,而應該從他作為大資產階級代表的特殊政治觀點和政治利益中去尋
找。正如馬克思指出:“拿破崙已經瞭解到現代國家的真正本質;他
· · · ·
已經懂得,資產階級社會的無阻礙的發展、私人利益的自由運動等等是
這種國家的基礎。他決定承認和保護這一基礎。”②這就是說,拿破崙建
立帝國這個政治上層建築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維護法國大資產階級的利
益,保護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但是,拿破崙的稱霸野心又是無止境的,他把
建立霸權看作最高的政治利益。“只要資產階級社會的最
重要的物質利益(即商業和工業)一和他拿破崙的政治利益發生衝突,
· ·
他也同樣毫不珍惜它們。”③正是拿破崙的不斷戰爭論導致了法國的失敗和
帝國的崩潰。
作者還多次嘲弄“歷史決定論”,寧願強調偶然因素,例如他認為“拯
救英國的不是自由主義經濟的‘自然規律’,而是俄國的冬天。”(144 頁)
他也未能擺脫歐洲中心論的偏見,在涉及亞洲和中國的部分,他只把遠東地
② 馬克思:《神聖家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 卷,第157 頁。
③ 同上,第158 頁。
區看成殖民和傳教的物件,而抹煞了這個地區的獨立發展。他還主觀地推
斷,如果不是由於歐洲的戰爭,遠東早已被西方列強侵佔了,“歐洲的內鬨
拯救了遠東達四分之一世紀有餘!”(299 頁)這些錯誤論點希望讀者加以
注意和批判。
原著書名為《拿破崙》,為了更符合本書的內容,中譯本書名增加“時
代”二字。本書原為一卷本,中譯本分上下卷出版。上卷由河北師範大學外
語系《拿破崙時代》翻譯組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69 年出版的英
譯本譯出;下卷由中山大學《拿破崙時代》翻譯組根據法文原著第六版譯出。
聖書由中山大學歷史繫世界史教研室端木正同志根據法文原著參照英譯本
進行了校訂。中譯本除增加一些譯註外,還選用了英譯本的少量註釋。
原著開列大量的參考書目,分別附在各編、各章節的頁下。我們只擇其
要者選錄,把參考書目集中附在上下卷正文後面。
原著索引全部譯出,索引中的頁碼和譯文旁邊的頁碼均為原書頁碼。
1977 年7 月
拿破崙時代(上卷)
第一編 革命的遺產
第一章 舊制度與革命的衝突
十年的演進,而尤其是戰爭,深刻地改變了法國革命的程序。歐洲的面
貌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法國領土向“自然疆界”的擴張顯然打破了歐洲
的均勢。波拿巴所接受的遺產對他的政策有重大影響。阿爾貝·索雷爾①認
為波拿巴是他的命運的產物而不是他的命運的創造者;即使我們不同意這個
論點,明確他所接受的遺產的一些特徵還是適當的。
在這些特徵中,最深刻的是法國革命從一開始就與歐洲之間的衝突。首
先是社會衝突:特權階級和受第三等級的其餘階層支援的資產階級之間的衝
突;其次是政治衝突:因為君主專制象特權一樣受到了責難,此外,把貴族
置於自己保護之下的帝王們,冒著和貴族同歸於盡的危險。最後,還有宗教
衝突,這種衝突是由於人們一般把法國革命理解為笛卡爾理性主義的產物而
發生的,因為笛卡爾的無情批判摧毀了神秘和傳統,人們認為這是構成舊制
度的基礎。各大國爭奪霸權的鬥爭使上述各種衝突模糊起來,但卻沒有把這
些衝突從當代人的意識中消除。這些衝突頑強地支配了拿破崙時代的歷史。
一、社會的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