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度20~24歲、進入就業市場的男女將達到1。16億,而中國只有9800萬。印度一半人口的年齡在25歲以下;18歲以下的佔到40%。1950年,29%的世界人口在城市生活;2008年,這個數字變成了60%,而印度是先鋒。辛格曾承諾用數十億美元來翻新印度的63個城市。計劃是用體面的生活吸引窮人走出壓抑的市郊。海得拉巴已經完成了都市美化,而加爾各答和班加羅爾也進入了藍圖設計階段。印度持續數年8。8%的經濟增長率是實現這些雄圖偉業的基礎。如果堅持下去——這個艱鉅的任務——到2016年中,印度1萬億美元的經濟將再翻一番!
第44節
年輕的印度消費群體
印度貼近美國,是世界頂級的消費國;印度的國內消費佔GDP的64%,相比之下,美國是70%,日本是57%,歐洲是54%,中國是38%。印度零售貸款佔銀行所有信貸的1/4。中國是儲蓄國,印度是消費國。銀行針對這一當代現象,充分利用了美好的民俗方式,它們僱用鼓手對那些拖欠付款的債務人演奏小夜曲。而這些鼓手現在得加班加點了,因為印度的債務人陷入了信貸緊縮的困境。與此同時,印度人開始存錢,去年印度的儲蓄率從28%增加到了35%。印度銀行的保守政策也開始控制它們的支出。2008年,西方的全球金融中心崩潰時,印度人的智慧顯現出來。印度銀行業的領導人在與西方進行對比時,強調了它們的剋制:少之又少的住房淨值貸款,沒有證券化抵押貸款投資,沒有次級抵押貸款。印度銀行沒有一家倒閉,或是接受政府的救助資金,但如果印度銀行在緊緊擁抱他人時不夠謹慎,那麼即使再強大也會被摧毀。
製片和消費或許很相稱,因為印度電影已經獲得了世界的認可,印度電影被業內人士親切地稱為寶萊塢。印度體育也被拽進了資本主義的大坑。在印度,板球最受歡迎,板球的全球總部因此從倫敦舊的貴族板球場搬到了孟買,毫無疑問這可以更好地服務於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的眾多球迷。印度這一代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有著不錯的收入,所以他們可以馬不停蹄地買衣服,買CD/DVD播放器,買彩電、空調和廚房裝置。印度的新超級富豪爭相購買香奈兒香水、伯爵手錶、路易威登手袋和羅塞蒂鞋,現在這些品牌都在印度開了專賣店。
手機的普及改變了零售業。印度人是熱心的消費者,他們想用盧比買到最好的東西,而且喜歡在網際網路上搜尋好價格。因為擁有如此廣闊的市場前景,芬蘭的諾基亞公司在印度建了一家工廠,同時,美國的摩托羅拉公司也成了跨國公司,把它的第一個全球總部設在了印度。1996年,有3個印度人進入了《福布斯》的億萬富豪排名;2006年,印度人變成了23個。他們數十億美元的財富通常來自於電信、風能、資訊科技、合成材料、紡織品,還有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和精煉。
印度的首富是穆克什D�安巴尼(MukeshD�Ambani),他父親創立的信實工業公司(RelianceIndustries,簡稱RI)把手伸進了印度經濟的各個領域。安巴尼不只是印度最富有的人,他也是一位世俗的預言者和比爾蓋茨式的實幹家。他展望用15年時間消除印度的貧困,並且建議信實工業公司從他的家鄉孟買穿過港口建立一個新的更宜居的城市。孟買從Bombay到Mumbai的名稱變化是刻意想抹去英國的印記。安巴尼的家族是商人種姓,他充分體現了家族精神。他們與古老的婆羅門不同,婆羅門都去牛津上學,追逐英國品味,而安巴尼更喜歡家鄉的母語,喜愛街邊推車販賣的印度食物,他的放鬆方式是每週去看兩三場寶萊塢電影。安巴尼為印度緩慢的社會改革提供了企業家式的加速度,充分體現了新印度精神,印度對這種精神的支援堅決地背叛了它的社會主義的過去。
第45節
瑪哈特瑪甘地和毛澤東——對印度和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兩個人
因為資本主義如此密集地衝擊著人們的態度、價值觀、習慣——這些文化的東西——所以值得我們從更多方面來比較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國家。20世紀40年代後期,這兩個國家在兩位極富魅力的領袖——瑪哈特瑪甘地和毛澤東的帶領下,向它們尊崇的傳統發起了挑戰。或許它們對資本主義的反應體現了這兩位偉人的影響。1913~1948年,甘地領導了印度脫離英國的獨立運動,在印度獨立六個月以後,他被印度教的極端分子暗殺了。甘地在倫敦是一名有教養的律師,他從24歲開始,在南非一直待了20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