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自己帶來危機,因為它必須想辦法快速地找到下一個新宿主,原則就是傳衍後代。
反過來說,某人如果能徹底抵抗感染,那麼原本會存在的寄生物將找不到居所,這麼一來,也會給感染生物帶來另一種生存危機。事實上,許多與疾病為伴的關係之所以難以持續到現代,就是因為發生上述這些極端的情況。此外,一些惡名昭著的致病生物,現在正面臨絕種的危機,這要得益於全球的疫苗普及以及其他的公共衛生設施和措施的改進。
最適合宿主和寄生物共存的狀況,通常(但並非必然)是這樣子的:兩者皆能在對方存在的情況下,持續無限期地存活,而且雙方的正常活動都不會因為對方而嚴重受損。這類生物平衡的例子相當多。例如,人類腸道里存在大量的細菌,但卻不會引起明顯的病徵。另外,我們的口腔和面板上,也聚集了許多微生物,在正常情況下,它們通常不會對我們造成任何實質的影響。這類生物當中,有些能幫助消化;有些則被認為能夠防止有害生物在我們體內隨意繁殖。
險惡的動物世界
人和動物的關係錯綜複雜,甚至可以說比人和人的關係還要複雜。如今衣冠楚楚的人類本來就是從猿猴演變而來的,在這個演變過程中,與其他動物形成了一種互相寄生的關係。當人成為人之後,把其他動物分為了兩個世界:野生和家養。需要我們高度注意的是,即使在野生動物的世界裡,其生息也從來就有人類的參與。
也許是一種因果報應,人如何對待動物,動物就就如何對待人。兩個陣營的動物,在人的左右,包圍著人類,改變著人類。現代醫學已經證明,大部分傳染病,甚至所有獨特的文明傳染病,都是由動物傳給人類的。
人畜養的動物和人的關係歷來密切,早期的人類畜養動物只是為了獲得食物儲備,再後來,家養動物中有的分化成了人的生產工具和生活幫手,當然,到了人類的生產活動不完全倚賴動物之後,有的動物反倒成了人的精神夥伴。關於人和動物之間的關係和故事,歷史和文學都有記載和描寫。由於人類和家禽、家畜的接觸最密切,目前許多常見的傳染病都被發現與某些家禽、家畜疾病有關,這並不令人詫異。例如,麻疹很可能和牛瘟及犬熱病有關;天花已經確定和牛痘以及一大堆其他的動物傳染病密切相關;至於流行性感冒,則是因為人豬共通。按照正統教科書的記載,目前人類和家居動物的共通疾病數目如下:
家禽:26種,
鼠:32種,
馬:35種,
豬:42種,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羊:46種,
牛:50種,
狗:65種。
在這個名單中,鼠不是人飼養的,但它的生活離人更近,許多老鼠經常地和人共居一室。鼠也是很特別動物,是現代醫學解剖首選的物件,當然這也證明,人類的許多疾病都老鼠有關聯。
這些共通疾病的數目有許多重疊,因為除了感染人類之外,同種傳染病常常也會感染好幾種動物。重疊數量還是能夠暗示我們,人類和家居動物間的疾病關係有多麼錯綜複雜。而且它也明白顯示出,人與動物的親密程度愈高,共通疾病就愈多。
除了源自家居動物的疾病外,人類也可能因為捲入某些野生動物的疾病迴圈而致病。比如,源自於穴居齧齒動物的淋巴腺鼠疫、來自猴子和非洲獅蚊的黃熱病以及來自蝙蝠的狂犬病等,都是這類更險惡傳染病的例子。
家禽、家畜早已是眾多有能力一再入侵人體的病毒及細菌的慢性帶原者。只要追溯牛、馬、羊等動物在野生環境裡的天然生活方式,就非常容易理解。這些動物都是群居性的,早在人類狩獵成為重要的生產活動之前,它們就已大量群居在歐亞大陸的草原上了。建構起由單一物種形成的大族群后,他們恰好提供了細菌及病毒傳染病演變成地方性疾病的必須條件,因為只要族群夠大,永遠不愁沒有下一個易感染又能到手的宿主,好讓感染鏈生生不息地延續下去。動物就是這樣的族群。
幾乎發生在人類歷史上的大部分瘟疫,追根究源都是動物造成的。我們在這裡,把瘟疫和動物的關係揭示出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我們人類知道,怎麼樣的和動物交往的模式對我們的危害最小。
殺不絕的老鼠
如果要問今天對我們人類威脅最大的哺乳動物是什麼,答案不是兇猛的獅子或老虎,而是“小不點”老鼠,我們人類同這些小哺乳動物“戰鬥”目前正陷入僵局。它們和同它們類似的其他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