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物讓我們煩惱,使我們遭受挫折。對於人類來說,小動物比大動物更危險。
儘管一切鼠類都在人類有意識地加以消滅的動物之列,而那些倖存下來的鼠又總能迅速繁殖,及時補上損失,讓人毫無辦法。動物越小,它們的個體越不重要,但它們作為一個物種的生命力就越強,對人類的潛在威脅反而更大。
尤其重要的是,巨大的繁殖力會加速進化過程。如果在有一代,大多數的鼠都受到了某種毒藥的危害,或者養成了某種危及自身的不良習性,那麼肯定也會有一些鼠,由於隨機突變的結果,有幸獲得了對那種毒藥的特殊的抗藥性,或者湊巧養成了一種有利於自身的習性,它們的後代多半會繼承下它們的抗藥性和比較有利的習性。這樣一來,人類用來對付那種鼠,企圖減少它們的數目的任何一種辦法,便都會失去效力。
對於物種的存活具有重大價值的另一個性質是雜食性。有些動物只吃某種食物,例如澳大利亞的樹袋熊只吃桉樹葉,它們只要呆在桉樹上簡直就像住在天堂裡。可是,單一的食性只能依靠環境的賜予,在不生長桉樹的地方,就不會有樹袋熊,一旦所有的桉樹都消失,樹袋熊便會絕跡,連動物園裡也見不到蹤影。但是,食性雜的動物卻比較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它們喜食的食物沒有了,也能湊合著吃其他不那麼可口的食物存活下來,鼠類就是雜食性動物。我們吃什麼,它們也吃什麼。因此,我們人類走到哪裡,它們也跟到哪裡。
在非洲東部地區,對瘟疫具有免疫力的、作為疾病庫的野生齧齒類動物是沙鼠和多乳鼠。沙鼠(一種褐色的老鼠)通常每年產仔兩窩(總共生產10只幼仔)。沙鼠是一種領地觀念非常強烈的動物,為了尋找一塊專屬領地,一隻沙鼠在一個季節當中需要行走4到5公里。這樣,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隨著沙鼠的數量的增加,由於每一隻沙鼠都需找到自己的專屬領地,這就導致了攜帶著瘟疫的沙鼠個體以相當快的速度向外擴張。
多乳鼠是一種深棕色的鼠類,其大小與金色大頰鼠差不多,大約每50只聚居在同一塊領地上。多乳鼠的妊娠期為23天,每年產仔兩窩。在正常情況下,多乳鼠每窩的產仔數為5只,但是,一旦食物充足,這個數字會增加兩倍,達到每窩15只。一對多乳鼠在一年當中可產出1000多隻幼仔。時至今日,多乳鼠仍是一種主要的非洲瘟疫病菌攜帶者。
很可能沙鼠和多乳鼠將疾病傳染給了更多的多乳鼠,以及一種被叫作“阿爾維坎瑟斯”的類似於鼠的生物。雖然後者對瘟疫並不具備免疫力,但是,在氣候適宜的情況下,其繁殖速度甚至超過了多乳鼠。
在天氣潮溼的情況下,這種動物的密度可達到每英畝100只,並且,它還能在一年之內生育成千上萬只的“兒子”、“孫子”等等。不論是多乳鼠還是“阿爾維坎瑟斯”,部不願侵入人類的居住地,因此,它們也就不可能與不具備瘟疫免疫力的黑鼠有直接的接觸。黑鼠是一種特別喜歡滋擾人類的鼠類,在農場、倉庫、房間、農村、城鎮、市場、港口以及船隻上面,都可以找到它們。
在氣候條件較好的情況下,尤其是在繁殖速度較慢的食肉動物的數量少於平常情況時,一對黑鼠在一年當中可以生育成千上萬只的後代。黑鼠有房鼠、船鼠以及黑鼠之分,它們具有相當的侵略性,而且適應能力非常強,它們幾乎可以吃掉任何東西—昆蟲、種子、肉類、骨頭、水果,甚至是“鼠吃鼠”!
一旦不可計數的飢餓的跳蚤從沙鼠身上跳到多乳鼠身上,再跳到“阿爾維坎瑟斯”身上並進而轉移到黑鼠身上,那麼,首批人群感染瘟疫將不過是數天甚至是數小時的事情。
接下來,黑鼠戴上了“水手帽”,一個港口接一個港口地逐步使得更多的人群、更多的船隻以及更多的老鼠成為了瘟疫的受害者,同時又成為了瘟疫病菌的攜帶者。
小小跳蚤的魔術
令人類沮喪的是,越小越難對付,比如昆蟲。在所有的多細胞生物中,昆蟲要算是最成功的了。昆蟲壽命極短,繁殖力極強,進化速度驚人。目前已知昆蟲的品種有70萬種左右,而所有其他的動物,總共才只有20萬種。昆蟲個體的數目,那更是多得不可思議。在潮溼的土壤中,在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有屬於數百種不同品種的昆蟲多達億隻。據估計,目前世界上大約有1×1018只活昆蟲,每一個活著的人可以攤上億隻昆蟲。我們這個星球上活著的昆蟲的總重量比所有其他動物加起來的總重量還要大。
以昆蟲為主角的蟲災是人類的重要災害之一。例如,在印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