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2/4 頁)
妻高夫人留守西安。
李過率先渡過黃河,李自成大軍繼進,於正月二十三日攻佔重鎮平陽,山西明軍多望風而降。二月五日,大順軍進抵太原,兩天後城陷,明守城官員大都慷慨死節,晉王朱求桂卻投降了。
李自成在太原發布了著名的永昌元年詔書,聲討明朝的腐朽統治。但其中也承認,“君非甚暗”。然後分兵兩路,南路劉芳亮出固關,入河北,自南面包圍北京;李自成親率北路軍,擬自大同、宣府、居庸關,自西面攻北京。
在寧武關下,大順軍遭到了頑強抵抗。守寧武關的山西總兵官周遇吉,是大明朝大廈將之時,最後一個願意死戰殉節的將軍。他堅守不降,給大順軍以沉重殺傷,李自成甚至一度想放棄北伐。最後,大順軍發揮人多勢眾的優勢,分軍數隊,不計損失地輪番攻擊,寧武關終於被攻陷。周遇吉督眾巷戰,馬厥後又徒步格鬥,親手殺大順軍數十人,最後力盡被俘。他大罵不屈,被大順軍懸於高竿之上,亂箭射死,其屍體也被剁為碎片。周將軍夫人劉氏,也率全家自焚而死,相當壯烈。
李自成因為在寧武關下損失慘重,幾乎準備退回陝西。恰在此時,大同和宣府的守將卻不約而同送來了降書。李自成大喜過望,遂決意繼續北上。三月一日,大順軍佔領大同,六日,佔領宣府,兵鋒所向,居庸關守將唐通也於三月十五日投降。
通向北京城的大門敞開了!
而此時,北京城正在遭受鼠疫的折磨,據史家估計,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在這次鼠疫中死去,在天災人禍的折騰下,北京城已經完全喪失了抵抗力。三月十日,明昌平駐軍因缺餉譁變。十六日,大順軍佔領昌平明皇陵——當時只有十二座陵墓,還沒有湊足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十三陵”——將十二座享殿焚燬,並砍伐了所有的護陵松柏。
局勢如此糟糕,大臣李明睿勸崇禎遷都南下,題目就叫做“親征”。崇禎原則上同意,但又不願背上“逃天子”的罵名,想等首相陳演出來率百官勸駕,然後自己勉為其難地答應。
但陳演怕擔責任,閉口不敢談遷都。還有些不懂事的臣僚居然建議,皇帝要不願意走,可以將太子先送往南京嘛——萬一皇帝一定要堅持“國君死社稷”,太子還可以馬上繼承皇位。崇禎帝自己本是想南逃的,但給這幫人這麼一插嘴,反倒下不來臺了。朝廷上七嘴八舌爭論不休。這麼一拖延,李自成南路大軍進入河北,陸路已經走不通了。
崇禎的失誤,在於死要面子,全然不以天下大局為重。如果他自己及時南下,或者將太子送往南京,則南明的歷史,必不會是落個諸王紛爭,最後被清兵一一擊敗的下場。
也許,南明就將是另一個南宋。可惜歷史是不允許假設的。
逃既然逃不成,那就只能想辦法抵抗了。崇禎手裡此刻調得動的,只剩下駐守寧遠的吳三桂的數萬人馬。三月初,崇禎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令他緊急入衛京師。吳三桂一路磨蹭,直到十三日才走到山海關,已經完全趕不上趟了。
而吳三桂一離開,關外最後一座重鎮寧遠,就立刻被清軍佔領。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大軍進抵北京城下。
城中守軍約四萬人,但偌大的北京城,這區區四萬老弱殘兵,根本守不過來——城頭上平均三個垛口,才能分派到一個士兵。除這四萬老弱之外,還有“淨身男子”數千人協助守城——加一塊兒也頂不了多大用。這幫老弱殘兵長期欠餉,這回還是因為要他們拼命守城,才每人發了一百個錢,因為沒人管飯,他們還得經常請假,跑到城下自己買燒餅充飢。北京城頭上放列了多門西洋大炮,但守軍都放空炮,不裝鉛彈,結果一個人也打不死。
崇禎近幾年來特別信任太監,可偏偏就是太監杜勳,居然從李自成那裡跑回來,勸崇禎及早遜位。
流賊向皇帝勸降?這種玩笑也開得出來?崇禎真能給這幫傢伙氣死了。
三月十八日,崇禎居然下令“親征”,這時候,連皇親國戚們都不敢幫忙了,不知道他老人家該上哪裡抓兵去。李自成在城下呆了兩天,見“皇帝降賊”這出戏似乎鬧不成,遂開始攻城。這天夜裡,大太監曹化淳開啟彰義門投降,北京城破。
這是崇禎皇帝的最後一夜。他在宮中匆忙地料理後事,但做什麼事都沒條理。想讓成國公朱純臣輔佐太子,可朱純臣自己能不能活下來還是個問題;提筆給某統兵的將領寫了封信,但沒頭沒尾,不知道是寫給誰的——人到了這個時候,恐怕多半都是這個樣子了。
崇禎實在想不到有什麼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