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回報,他們獎勵自己一臺勞斯萊斯。”
事實上,如果你試圖定義超級精英階層中的典型人物,那麼他不是簡奧斯汀筆下擁有華麗的“彭伯利”大莊園的達西先生。作為典型的“他”——仍幾乎全都是男性——應該是中層或中上層家庭的孩子,一位闖勁十足、教育程度較高、善於計算的人,並且年紀輕輕時就掘到了第一桶金。
技術極客的崛起
技術極客的崛起在矽谷極為耀眼,矽谷既是他們創造的一種文化,也是一個經濟引擎。哪裡有頂級富豪圈,哪裡就有技術極客的身影。在首創技術外包的印度城市班加羅爾,技術極客是一支龐大的隊伍。在中國,他們化身為工程師,在許多重要崗位擔任領導工作。俄羅斯寡頭成為了裙帶資本主義教科書式的樣本,在成為天然資源巨頭之前,原先的七大寡頭中有六位獲得過數學、物理或金融學位。墨西哥電信巨頭卡洛斯斯利姆中學時研習工程學,大學本科時教授別人代數和線性規劃,他將自己能夠獲得大量財富歸功於自己出眾的數學能力。史蒂夫施瓦茨曼也告訴我,他之所以能獲得成功,是因為他總能從收集的大量資料中“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模型”。
超級精英認為,資料極客的崛起才剛剛開始。埃利奧特施拉格是技術精英集團的一員。谷歌如日中天時,他擔任其公關主管,之後他跳槽到正發展為行業巨頭的臉譜網(Facebook)並擔任同一職務。在2009年的一次公司內部會議上,他對與會的教育和出版高管講話時被問及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學習哪個學科。他立馬說,統計學,因為理解資料的能力將成為21世紀最強大的技能。
技術極客的崛起意味著前1%富豪群體接受了更嚴格的教育,精英教育帶來的回報也比以往要多。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共同獲得者之一簡丁伯根用一個隱喻幫助我們理解了為什麼我們生活在一個技術達人的黃金時代:教育與技術的競賽。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拉里卡茨和克勞迪婭戈爾丁在最近的一本書中將“教育與技術的競賽”作為標題和理念框架,該書探討了新技術與教育之間的互相作用是如何影響收入分佈的。
19世紀,當第一次“鍍金時代”達到頂峰時,技術跑在了教育的前面。所以說,如果那時你接受過較高等的教育——高中畢業即可(暢銷書作家亨利喬治14歲就輟學了),那麼同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人相比,你就能索取工資溢價(premium)。在這之後的50年裡,美國大力投資建設公立高中,教育追上了技術,讀書人能索要的工資溢價縮減了。對於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美國人來說,每過10年,他們接受教育的時間約增長0。8年。卡茨和戈爾丁寫道,“在那80年裡,大多數小孩與他們父母相比,教育品質得到了極大提升。”
約30年前,教育停止了前進的步伐,而技術繼續一馬當先。這造成了極客的崛起。例如,1979年~2005年,年輕的大學畢業生相較於年輕的高中畢業生而言,前者的工資溢價翻了一番還多。獲得大學學位意味著你的畢生收入增加了近100萬美元。經濟學家托馬斯菲利蓬和阿里爾雷謝夫研究金融業放鬆監管和工資飛漲間的關係後發現,大學教育帶來的工資溢價從1970年的0。382上升到2005年的0。584,增長了50%以上——這一數字很好地說明了收入不平等加劇的原因。另一名經濟學家托馬斯勒米厄在2006年的同類研究中總結道:“1973年~2005年間,工資差距增大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等教育的薪酬回報大幅增加了。”
此外,對教育的薪酬回報的宏觀衡量在一個重要方面低估了超級精英的崛起。正如贏家通吃的經濟給予上層人士的回報比中下層人民要豐厚得多,超級精英教育也有著超大規模的經濟回報。
前0。1%的富豪集團在一些城市具有較大影響力——不僅包括紐約、舊金山和倫敦等繁華城市,還有孟買、莫斯科和上海等新興大都市。生活在這些城市裡的中產階層父母都覺察到,精英教育的高價值引發了一場適者生存的教育競爭,這場體現達爾文進化論觀點的競爭從幼兒園就開始了。一些荒謬的言行甚至由此而生。例如,花旗集團的技術分析師傑克格魯布曼打算為他的兩歲雙胞胎申請曼哈頓最熱門的幼兒園“92街Y”,為了換取老闆桑迪威爾的支援,他竟為那些他認為表現疲軟的公司給出了積極推薦的評價。
人們很容易將這些扭曲的行為草草解釋為暴發戶的不節制或以孩子為中心的狂熱文化引發的過度焦慮。但是事實更加令人不安。昆士蘭大學經濟學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