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頁)
全聯絡在一起。
可突然有一天,發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強生公司的一款產品,泰諾膠囊捲入一場中毒死亡事件!
原來,強生公司生產的最著名的藥品之一—泰諾,由於包裝的密封不好,被不法之徒在藥物中加入了有毒物質,然後放回芝加哥地區藥店的貨架上銷售。由於服用了這種有毒的藥片,導致7人死亡。
一時間,人們談泰諾色變,幾乎所有的消費者都表示絕不再服用此藥,醫院、藥店也紛紛拒絕銷售泰諾。
由於此事屬於一種刑事犯罪行為,而且罪責不在強生公司,被汙染的藥品又都集中在芝加哥地區,聯邦調查局建議強生不要全部收回泰諾產品,因為這樣做耗資太大。
但以強生公司還是決定,不惜任何代價,也要收回全部的泰諾產品。
強生公司的付出並沒有白費,它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就重新贏回了人們的信任和領先的市場份額,強生公司對公眾負責的形象和價值觀也得到了極大的弘揚。
人性就是如此,顧客是敏感的,也是通情達理的,你的真誠可以換得大家的諒解和支援,而遮遮掩掩或敷衍了事將會引起更大的危機。
從奧康千里追鞋和強生不惜血本回收藥品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一流的企業之所以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商海中穩操舵盤,靠的就是強烈地對顧客負責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贏得顧客的信任和忠誠,讓企業長久穩健地發展。
規矩+人情=完美(1)
在社會中,我們要遵守國家的法制;在企業中,我們要遵守公司的規矩。大到國家的法律,小到企業的制度,凡是已經制定出來的規則,都是至高無尚的,必須要遵守。
不過自古以來,規矩與情理往往有著或大或小的衝突。當衝突發生時,規矩理所應當地佔了上風,但又被大多數人認為不近人情,甚至有些殘酷。
那麼怎麼樣才能達到平衡,擁有一個比較完美的狀態呢?那就是在不違反大原則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列出這樣一個公式:
規矩+人情=完美。
對此,本書的作者之一王振滔用自己的一個故事對此進行了闡釋。
一天,他接待了一位客人。當他第一眼看見這位客人時,覺得很眼熟,可是又想不起在哪裡見過。
等客人自報家門後,他才知道,原來這位客人是溫州一家印刷廠的老總,也是奧康的合作伙伴,一直為奧康生產鞋盒,兩家的合作已經有四五年了。
儘管如此,他們卻並不認識,只是在高爾夫球場上碰到過幾次,但誰也不知道對方是誰。幾年來,雙方的合作一直很好。
才一見面,這位老總就心急火燎地直奔主題:
“你們突然說不和我們合作了,我們一點準備也沒有,損失太大了,能不能再商量一下?”
王振滔也感到很突然,馬上叫負責這件事的經理過來詢問是怎麼回事。
原來奧康以前的鞋盒都是由這家公司負責生產,可是最近,奧康公司有一項新的制度出臺了,就是以後要對生產鞋盒的廠家進行招標,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誰的報價低,就和誰合作。
而這家公司因為不太熟悉這樣的操作,因此在報價的時候,每隻鞋盒比別的廠家高了3分錢,所以奧康負責這件事的經理就決定選擇和別的公司合作。
這位老總一聽,急得不得了。因為他們公司最大的一條生產線,就是專門為奧康生產鞋盒的,每年要生產一千多萬隻。如果一下子取消合作,公司將面臨很大的危機。
於是這位老總趕緊找到王振滔,非常懇切地說:
“我們從來都是嚴格按照你們的要求來生產的,旺季的時候,每天要做5萬隻,我們拼命加班加點,從來沒有耽誤過你們的活。
淡季的時候,一天即使只做3000來只,但我們也從沒有違反過你們的規定,用這條生產線為別人生產鞋盒,哪怕工人閒著,我們也照樣給他們發工資。
我從來都沒有請你們的領導吃過飯,因為我是憑真本事、高質量爭取到合作的機會的,我們只是想認真把事情做好。可是你們現在說取消就取消,這麼多工人一下子沒事做了,你讓我怎麼辦啊?”
王振滔一聽,覺得他說得也在情在理,於是對負責的經理說:
“我們要公開招標,應該提前半年通知別人,讓他們也有個準備。突然取消合作,肯定會給別人帶來很大的損失。
既然我們以前一直和他們合作,而且他們的質量確實也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