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似乎總是公平的。西諺有云:上帝關閉了你的一扇門,一定會為你開啟另外一扇窗。
13歲那年,馬雲還在讀初中時,他的班裡來了位教地理的女老師。這位女老師,人長得是美若天仙,學生們看得是賞心悅目;課講得是生動有趣,學生們聽得是如沐春風。
有這樣的好老師,著實讓少年的馬雲眼前一亮,正是“玉山白雪飄零,燃燒少年的心”。在這個懵懂少年的心中,講臺上的她不僅僅是一位為人師表的“園丁”,更是一位完美無瑕的“天使”。
有一天,這位“天使”在課堂上講了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小事。有一次,她在西湖邊上欣賞風景,旁邊來了幾個外國遊客向她問路以及杭州的旅遊景點。瞭解杭州地理的她,用一口流利的英文與外國朋友對答如流,讓外國朋友非常高興,連聲稱讚她。最後,這位“天使”總結道:“同學們,你們一定要學好地理,不然人家問咱們的時候,如果答不上來,多給中國人丟臉哪!”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老師的一句不經意間的“閒話”,本是調節一下課堂氣氛。然而,少年馬雲聽了之後,心情卻久久不能平靜,並陷入了深思之中:老師說學不好地理就會給中國人丟臉,可如果光學好地理卻不會說英語,那不也是沒用嗎?
深思之後便是茅塞頓開,他決定發憤圖強,苦學英語!就在那堂地理課結束以後,一放學回家,馬雲就開始行動了。他從自己的小“金庫”(儲蓄罐)裡拿出6毛錢,到小賣部裡買了個袖珍型的紙喇叭,並確定了自己的偉大目標——苦練英語,成為“杭州英語第一人”!
從此,他開始每天堅持聽英文廣播,包括英國的BBC,*。除此之外,那位地理老師常去的西湖邊,也成了馬雲最愛去的地方,成了他學習英語的
“寶地”。
馬雲的少年時期,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之間,那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在神州大地剛剛颳起,來自世界各地各種膚色的外國遊客,像趕集似的湧入這片古老的東方聖土:他們遊覽長城、故宮這樣的名勝古蹟,參觀上海外灘、東方明珠這些近現代的宏偉景觀……當然,在這中間,少不了美麗的“人間天堂”杭州,少不了雷峰塔、西子湖。
少年求學夢(3)
於是,在西湖邊,每當遇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遊客,馬雲就主動湊上去和人家練幾句,還經常免費給老外充當導遊,騎著腳踏車帶著他們圍著杭州城滿大街跑……
瘋狂英語的發起者李陽老師說過,中國人學英語最忌諱的就是一個“怕”字——怕丟臉而不敢說,怕丟臉而不敢大聲說。而馬雲的優點恰恰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因“臉皮厚”,所以不怕出醜,不怕被人嘲諷,也不怕遭人白眼,他只有一個信念:只要給我機會說英語,別人怎麼說都不重要!
馬雲就這樣孜孜不倦地苦練英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個昔日的“差生”竟然成了老師和同學們公認的英語奇才。一個從沒出過國的中國學生,口語流利到如此程度,的確是罕見的,就在西湖邊上,由於馬雲經常給外國遊客做導遊,有時候連老外都以為這個小朋友是從歐美回來的歸國“小華僑”。
經常出去做導遊,找老外練口語,不僅讓馬雲練就了過硬的“真功夫”,更讓他在小小年紀就打下了廣泛的人脈基礎,並不斷衝擊著這個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據馬雲後來回憶,“在和這些外國人互動的過程中,我發現外國人的想法和我受到的教育有很大不同,讓我瞭解到外面還有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1979年一天,15歲的馬雲一個人站在杭州香格里拉大酒店門口:他又開始尋找“獵物”了。結果,就是在那一天,他結識了一對來杭州旅遊的澳大利亞夫婦。
那對夫婦非常喜歡這個經常騎著腳踏車帶著他們跑遍杭州城的中國少年,喜歡馬雲的韌勁、樂觀、刻苦。後來,在那對夫婦回國以後,馬雲還一直和他們保持著長期的通訊往來,“幾乎每個禮拜通一次信”,成為那個時代的“筆友”,更是忘年之交。
3。 屢戰屢敗的“高考老兵”
從小學開始,各門功課中最讓馬雲感到頭疼的,非數學莫屬。
那可不是一般的頭疼,簡直糟糕得一塌糊塗。初中畢業那年,頗有自知之明的他想考個退而求其次的二流高中。結果,連考兩次都名落孫山,最大的原因就是數學太差。
馬雲自嘲說,這其中的原因,也許與腦袋太小有些關係。從小馬雲就以這樣一種形象而廣為周圍人所知:小腦袋,小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