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頁)
當他三十五歲在維也納病倒時,一位同他結交的細心觀察家曾發過這樣的
議論:“你們看,阿申巴赫的生活老是這個樣子,”說到這裡,講話人把他左手幾
個手指捏成一個拳頭:“永遠不可能象這個樣子。”說罷,他張開的那隻手就漫不
經心地從安樂椅的靠背上垂下來。這真是一針見血。由於阿申巴赫生來體格並不結
實,更顯得他在道德上是一個勇者……他只是由於責任感才經常從事緊張的工作,並
非生來就能如此。
遵從醫師的勸告,他在童年時代沒有上學,不得不在家裡受教育。他孤獨地成
長,沒有同伴,但他一定很早就認識到他是屬於那種型別的人……這種人欠缺的不是
才智,而是才智賴以發揮的體魄。換句話說,他是屬於往往很早嶄露頭角而才華難
以持續到晚年那種型別的人。然而他的格言乃是“堅持到底”;在他那本描寫腓特
烈大帝的小說裡,他所看到的只是那位老英雄“堅持到底”這一囑咐的超凡入聖之
處,他認為這句話集中體現了在苦難面前堅韌不拔的品德。他非常希望活得久些,
因為他認為只有當一個藝術家在人生各個階段都能取得典型的成就時,他的藝術造
詣才可說是真正偉大的,有普遍意義的,同時也是真正值得尊敬的。
由於他荏弱的肩膀上擔負著天才應負的種種重任,而且有十分遠大的志向,他
非常需要紀律……幸而紀律是父族方面遺傳下來的素質。在四十歲或五十歲的時候,
一般人都在揮霍無度,沉湎於酒色,或者醉心於遠大的計劃而遲遲未能如願,但他
卻不是這樣。每天一早就用冷水淋洗他的胸部和背部,然後擎起一對銀座的長蠟燭,
將它們放在稿紙上面,把他從睡眠中積聚起來的精力熱誠地、專心致志地貢獻給藝
術,一次就是二、三小時。某些局外人以為,顯現在《馬亞》中的各種景物以及展
示腓特烈大帝英雄業績的波瀾壯闊的史詩,都是作者在某種力量的鞭策下以巨大的
精力一氣呵成的明證,這也難怪,事實上,這些作品卻是憑著無數片斷的靈感,靠
每時每刻一磚一瓦地辛勤累積的結果,因而無論就整體或細節來說,都很優美,這
是因為創作者有著象徵服他出生地西里西亞那樣的頑強意志與堅忍不拔的毅力,能
專門為一部作品長年累月嘔心瀝血,把自己最寶貴的時間一心一意地奉獻給創作事
業。這樣更顯得他道德上的過人之處。
要使一部傑出的作品能立即發揮深遠的影響,作者的個人命運與同時代廣大群
眾的命運之間,必須有某種內在的聯絡,甚至彼此間能引起共鳴。人們不懂得為什
麼他們專特名譽奉送給某些藝術作品。他們遠沒有鑑別力,他們只發覺作品中有成
千上萬的優點,因而博得他們的好感是理所當然的。但他們讚揚的真正理由卻難以
捉摸,只是同情而已。有一次,阿申巴赫在一個不很引人注目的地方直截了當地發
表過這樣的意見,差不多所有偉大的事物都是“敢於藐視”的,是在跟憂患、痛苦、
窮困、孤獨、病弱、道德敗壞、七情六慾以及各種各樣的障礙坐鬥爭而誕生出來的。
這不僅僅是一種見解,而是經驗之談。這正好是他生活的信條,成名的圭臬,也是
他工作的訣竅。如果說這些都是最能體現出他的個性的品格與風貌,又有什麼值得
驚奇的呢?
關於這位作家所偏愛的、在他的作品中反覆出現的那種新型英雄,一位目光敏
銳的評論家早已作過這樣的分析: 他的面貌應當是“智力發達, 純樸, 有丈夫氣概”,
“能在刀光劍影中咬緊守關,巍然屹立,臨危不懼。 ”這是美麗的,才氣橫溢的,
確切的,儘管這種提法似乎太消極些。不過在命運面前能自我剋制,在痛苦中仍能
保持風雅,並非只是一種屈從。這是一種積極的成就,一個明確的勝利;塞巴斯蒂
安的形象乃是藝術中最美的象徵……即使就整個藝術而論不一定這樣,但就我們這裡
談到的藝術而言,卻確是如此。只要我們透視一下他所描寫的那個世界,就可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