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頁)
一箭射了過去,正中他的胸部。劉邦忍住疼痛,摸著自己的腳說:“項賊射中了我的腳趾。”又在張良的獻計下坐上戰車,在整個軍營裡巡視了一番,向漢軍將士頻頻揮手,表示自己未受重傷,以此穩定軍心。等他表演完這一切回到營帳中時,身子一歪躺在床上就不能動彈了。左右趕緊脫去他的外衣,發現內裡的衣衫早已變成了一片凝結的殷紅,而箭傷之處,鮮血還在一個勁地汩汩湧流不止。只有趕緊讓他脫離戰場,送到後方去養傷治病。
劉邦為了擺脫困境,為了逃命,為了取勝,真是不擇手段,有時簡直到了寡廉鮮恥的地步。可你不得不佩服他的韌性,他打輸了,逃跑了,轉了一圈,又回來了,再向項羽挑戰。他就像一張“狗皮膏藥”,一旦黏身,就很難揭掉。而項羽又是一個急性子,莽性子,粗性子,常常被他的這種黏黏糊糊的綿勁與韌性弄得疲憊不堪、不知所措。項羽像是進入了一個無物之陣,你全力對付吧,對方總是不堪一擊,眨眼間就逃得無影無蹤了;你不理睬吧,他總是在你的周圍挑釁造成一種壓迫的環境與威脅的氛圍,令你防不勝防。最為關鍵的是,諸侯各國都在鬧叛亂,項羽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與之周旋。遇到劉邦這樣的敵人,也真叫“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王奈何不得。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流氓皇帝的歷史烙印(7)
劉邦之所以能夠一次次地慘敗逃跑後很快就能捲土重來,關鍵在於他佔據了關中平原這塊肥沃富庶的大本營作為後盾,更由於蕭何與韓信的努力。劉邦東進時,蕭何留守關中,總能及時地徵募新兵、聚積糧草彌補劉邦的損失;韓信的足智多謀、善於用兵總是使得項羽疲於奔命,他攻下的華中之地使得劉邦在滎陽建立起一塊根據地。劉邦每次慘敗之後,在他生命的低潮時期,總能適時地得到韓信的幫助,後來又為劉邦成功地爭取到華東大部分地區的支援。而韓信原來卻是項羽的部下,因得不到重用才投奔到劉邦麾下,一顆棋子有時候還真能起到改變天下大局的作用。劉邦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特別地能鑽空子,他總是利用諸侯反叛、狼煙四起而項羽焦頭爛額、無暇兼顧的時機突擊偷襲。在楚漢之爭中,劉邦為了達到消滅項羽的目的,用盡了心機,耍盡了手腕,採取了種種陰柔的手段,簡直無所不用其極。你可以把這些手段稱為策略計謀,也可以叫做卑鄙下流,各人的理解不同,解釋與稱呼也就迥然有別了。
其實,遠古先民即使在決定命運的戰爭之時,也以仁義、信義為先。交戰前一般先下戰書,選定時間地點,雙方佈陣準備就緒,擊鼓為號,互相攻擊。不論勝負,雙方都顯得光明磊落,正氣凜然,透出一股令人肅然起敬的正直與高尚。只是到了春秋之時,大國小國林立,戰爭簡直成了家常便飯,人們也就不那麼講究信義了,奸詐與詭計逐漸佔據上風,軍事文化也變得面目全非了。
翻閱有關歷史典籍,我們可以將春秋時期的宋楚泓水之戰視為中華軍事文化的一個轉折與象徵。嚴陣以待的宋軍本可以趁楚軍渡河的混亂或渡河上岸後軍陣尚未部署之時趁機進攻,可宋襄公卻沒有這樣做,而是等到楚軍過河完全部署好了,才對壘交鋒。宋軍慘敗,國人將戰敗之罪全部歸咎於宋襄公。宋襄公辯解道:“仁義道德之人,不忍加創已傷之敵,不俘虜頭髮斑白之人;自古用兵,敵軍處於狹窄危難之地,不要趁機進攻;我雖然是滅亡了的商朝後代,也不攻擊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後人都將宋公視為拘泥不化、頑固愚昧的代表予以嘲諷,毛澤東就曾在《論持久戰》一文中告誡人們道:“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似的仁義道德。”
宋襄公雖敗,他的信義與磊落作為一項早已失落的民族遺產卻永遠值得我們緬懷與珍惜。
宋襄公之後,“兵不厭詐”作為一個成語凝聚成所謂的民族智慧,在政治、軍事、生活等領域成為人們的廣泛共識而大加使用,而劉邦更是將它推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度。
隨著劉邦的“流氓”手段運用得越來越嫻熟自如、遊刃有餘,項羽不禁一天天捉襟見肘,昔日的優勢早已蕩然無存。韓信與彭越開闢了兩條戰線,先後攻佔齊趙舊地、侵入梁地;劉邦主力在汜水大敗司馬曹咎率領的楚軍。項羽對劉邦實在沒有辦法,不得不答應他提出的相當苛刻的條件,兩軍以鴻溝為界,達成一項劃分國土的停戰協定:鴻溝以西,屬漢王劉邦管轄;鴻溝東面,屬楚王項羽地盤;項羽將俘獲的曾經做過人質的劉邦家人全部歸還;兩軍各自撤回自己的地盤。
協議簽訂後,久已苦戰的雙方軍士皆為即將到來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