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頁)
聰穎過人,無論什麼一點就通,一學就會,可就是受不得半點束縛,彷彿一匹脫韁的野馬隨意賓士。家人曾送他到學館唸書,但他對讀書習文興趣不大,分裂割據的現實使他認識到唯有武夫才能稱王稱霸;就他本人家世而言,所謂的官宦世家,先祖們做的也都是一些武官。於是,他將練功習武、馳騁疆場、建功立業視為自己的奮鬥目標。父親給他取名匡胤,就有扶救後世之意。因此,兒時的趙匡胤嘴裡雖然裝模作樣地念著詩云子曰,而一顆不安分的靈魂,卻早就“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而射之”了。
隨著局勢的動盪不安,趙匡胤十二歲那年,舉家遷至汴京(今河南開封)。雖然政權走馬燈似的更迭,時局變幻不定,但有家庭的卵翼與庇護,趙匡胤完全可以像其他官宦子弟那樣過一種無憂無慮的閒適生活。可對一心想幹一番事業的趙匡胤來說,平靜的生活只能使他感到乏味與惘然。他的內心深處,時常湧動著一股莫名其妙的衝動,嚮往外面那征戰殺伐的刺激與硝煙。於是,二十一歲那年,趙匡胤懷著滿腔熱血、一身武藝毅然決然地告別愛妻,離開家庭,開始了孤零困苦的闖蕩生涯。
他不知道自己的最終目的,也不知道究竟要幹些什麼,猶如一棵浮萍漂泊不定。他以驚人的活力與速度,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孤獨的身影頻頻出現在陝西、甘肅、湖北、河南等地,吃透了苦頭,遭盡了磨難。儘管如此,他沒有半點後悔,如果長期待在家中,除了安逸、平淡,將不會有多大的出息。希望在於尋找,命運在於把握,趙匡胤依憑自己的感覺,義無反顧地朝著冥冥之中的幸運之神走去。為了鼓勵自己,他還寫過一首以日為題、毫無文采但氣勢磋磅礴的明志詩:
欲出未出光辣達,
千山萬山如火發。
須臾走向天上來,
趕卻流星趕卻月。
正是在這種遠大志向的激發下,趙匡胤才能百折不回、毫不氣餒地繼續向前,頑強尋找。
不勝重負的黃袍加身(2)
乾佑二年(公元949年),一直在苦苦漂泊尋找的趙匡胤聽說後漢重臣郭威正在招兵買馬,他急忙趕來投奔。至此,趙匡胤才得以找到一棵可以依靠的“大樹”,一處安身立命之所。
郭威出身貧寒,卻能於卑微中脫穎而出,被委任為顧命大臣,拜為樞密使加檢校太尉,後又發動澶州兵變,在部下的擁戴下正式登基稱帝,建立後周政權。除了混亂的世事為他提供難得的機遇與土壤外,更與他那出類拔萃的卓越才能、籠絡人心的高明手段及縱橫捭闔的政治謀略密不可分。
趙匡胤初投郭威,既無人引薦,也沒有什麼了不得的“見面禮”,只能從一個普通士卒幹起,連名小小軍官都沒當上。然而,只要是真金,就總會閃光耀目。善於識別人才的郭威發現趙匡胤乃官宦子弟,既有文才,又通武略且作戰勇敢,很快就將他提拔為東西班行首。東西班是直接護衛皇帝的禁衛武裝,行首即小隊長。官職不大,但經常跟隨在皇帝身邊,地位相當重要,只要勤於職守、忠心耿耿,就能得到皇帝的重用,從而佔據要津。趙匡胤更是珍惜這一難得的職位,將它視為實現自己遠大志向的一個有利契機。而郭威對聰穎過人、才華出眾的趙匡胤也十分賞識,不久就委以重任,破格提拔為滑州(今河南滑縣東)興順副指揮使。此後,趙匡胤又被任命為開封府馬直軍使、殿前都虞侯、定國軍節度使、殿前都點檢、檢校太尉、歸德節度使等要職,真可謂一路飆升,青雲直上。
在趙匡胤的一生中,周太祖郭威對他影響最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趙匡胤作為一個普通士卒進入郭威帳下,或是以行首的身份追隨在他的左右時,無不把他視為自己心中的楷模。趙匡胤在郭威身上學到了許多在別處無法學到的東西,小到為人處事,大至治國安民,都在他身上得到了啟發;特別是郭威時時處處籠絡人心建立威望,更是被趙匡胤學得維妙維肖;而趙匡胤後來策劃的陳橋兵變,無疑就是郭威澶州兵變的翻版。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趙匡胤沒有投奔郭威,如果郭威沒有收留他、賞識他、重用他, 如果沒有郭威作為趙匡胤的先導楷模,那麼,就不可能有“宋太祖”的問世,而中國的歷史,也就極有可能走上一條有別於宋朝而難以預測的新路。
郭威病故,義子柴榮繼位,是為周世宗。如同執事周太祖一般,趙匡胤仍忠誠地追隨新主。柴榮胸懷大略精明強幹,一心想平定天下,被後代史家稱為五代十國分裂時代唯一的英明君主。剛一繼位,他就著手統一全國的艱難大業,反擊後漢,攻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