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3/4 頁)
惦記著吳國呢。
這一段,出自《說苑》。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就出於這裡。
——笠澤之戰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明白這個道理當然很好,但是,螳螂沒有捕蟬的時候,黃雀就不在後面了嗎?
黃雀要吃螳螂,和螳螂捕不捕蟬沒有關係。
吳王夫差顯然沒有明白這個道理。
從黃池回來之後,吳王夫差實際上作了反思,他並不認為自己當初放過勾踐就是錯誤的,自己的錯誤在於對外戰爭太頻繁了,國家沒有休養生機的機會,這才給了越國人機會。
“休養吧。”夫差決定休養生機,於是馬放南山,士兵們都放回家種地去了。
《吳越春秋》記載:吳王還歸自池,息民散兵。
那麼,夫差自己幹什麼?跑馬打獵,享受西施並且和西施一同享受。
他不擔心越國嗎?不擔心。
根據駐越國地下辦事處的情報,越王勾踐現在也在跑馬打獵,耽於酒色。
於是,夫差安心地享受生活。
跟夫差一樣,吳國的大臣們也都開始享受生活。
窮兵黷武,固然是不對的;忘記戰爭,也是危險的。
可是,夫差又一次低估了勾踐,低估了越國人。
一切都是范蠡的詭計,他讓勾踐跑馬打獵,但不要真正沉緬在狩獵上;讓勾踐飲酒尋歡,但不要真正沉緬在酒色上;讓勾踐和臣僚們大吃大喝,但不要忘記國家的正事。所有這些,都是做一個假象給夫差。
與此同時,范蠡讓計然想辦法,透過越國的商人在吳國買空賣空,哄抬吳國的糧價,攫取吳國的財富。
所以,儘管吳國不打仗了,卻依然無法恢復元氣。一來是吳王夫差缺乏具體的辦法,二來是越國人在暗中搞鬼。
黃池之會之後四年,吳國竟然年年鬧饑荒,到吳王夫差十八年春天,也就是白公勝叛亂的第二年,越王勾踐決定討伐吳國。
吳越大軍在笠澤(今吳淞江)隔水紮營。
這是吳越兩軍主力在夫椒之戰後的首次對決,雙方都很小心。這一場戰爭,很可能決定今後的命運。
吳軍在失去孫武和伍子胥之後,戰術水平明顯下降。
而越軍由范蠡指揮,戰術水平在吳軍之上。
黃昏時分,范蠡派出上下兩軍分頭去上游五里和下游五里,悄悄渡河。到下半夜,上下兩軍打著火把,擂鼓前進,夜戰吳軍。
吳軍什麼時候夜戰過?多年不打仗,大家都心慌。
“越軍兩路夾擊我們,趕快,我們分兩路迎擊。”吳王夫差下令,也是慌了,深更半夜的,本來應該固守大營,等待天亮。
吳越兩軍兩側開戰,完全靠火把照明,根本看不清人。因此,雖然吳軍人數多,可是有勁使不上。
這個時候,范蠡命令越軍中軍悄悄過河,之後派遣五千敢死隊襲擊吳軍中軍。為什麼說襲擊?因為沒有擂鼓,完全出其不意。
吳軍中軍受攻,一下子亂了陣腳,這等於被越國人分割包圍了。
吳軍一亂,越軍中軍擂響了戰鼓,隨後衝鋒。
黑夜之中,吳軍被衝得七零八落,也不知道來了多少越國人,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包圍。
崩潰,吳軍崩潰。
天亮的時候,滿地的死屍,都是吳軍士兵。
“撤軍。”勾踐下令。
這一仗,吳軍主力大半被殲,不過按照范蠡的說法,這時候越國還不具備滅掉吳國的力量。所以,越軍撤軍。
——最後的忽悠
吳王夫差二十年(前476年),越軍入侵楚國。不過,這只是范蠡的計策,用來麻痺吳國人。等楚軍救兵一到,越軍主動撤退。
這一年,從時間上算,已經不是春秋,而是戰國的第一年。不過,要把吳越之間的恩怨講完,需要佔用戰國幾年時間。
第二年,吳國再受天災,的百姓竟然到了吃野菜和到海邊撿牡蠣等充飢的地步。別以為那是海鮮,古時候沒人愛吃那個。
“可矣。”范蠡知道已經到了和吳國人清算一切的時間了。
秋收結束,越軍全軍出動,討伐吳國。這一次,吳軍根本不是楚軍的對手,五戰連敗。到十一月,越軍包圍了闔閭城。
越軍並沒有攻城,按照范蠡的策略,就是兩個字:圍城。
越軍沒有攻城,吳軍來約戰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