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4/4 頁)
“回去,我們不打。”范蠡拒絕。
一天之內,吳國使者來了五次,要求決戰。范蠡毫不動搖,拒絕了五次。
“範先生,打吧,難道還怕他們?”勾踐有點沉不住氣了,他想決戰了。
“大王,出兵之前咱們不是商量好了嗎?只圍不打。怎麼到了戰場上就變卦呢?得到了時機就不能怠慢,時機一失就不會再來。上天賜予而不接受,災難反而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進退變化之中如果拿不準主意,一定會後悔的。”范蠡還是很堅決,《國語》原話是這樣的: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
時不再來,這個成語出於這裡。
天予不取,反受其害。這句名言,同樣來自這裡。
“好吧。”勾踐同意范蠡的看法。
范蠡的策略是非常有道理的,從當時的情況看,吳軍儘管連敗,但是戰鬥力還在,此時背城一戰,一定死拼,越軍未必就能取得勝利。再則,吳國比越國大,越軍拿下闔閭城,很難避免當年吳軍在郢都所作的事情,反而會激起吳國人的憤慨,逼迫吳國人團結起來驅逐越國侵略者。
所以,范蠡一面包圍闔閭城,用時間來消磨吳軍計程車氣;另一邊,闔閭城以外的地區,賑濟吳國百姓,來感化他們,用時間來同化他們。
以時間換空間,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范蠡不擔心吳國人向其他國家求救?
當時天下有能力救吳國的其實只有三個國家,楚國秦國和晉國,楚國和秦國都是吳國的敵人,自然不會救他們。那麼,晉國呢?
吳王夫差知道,這樣被包圍下去就只有死路一條了,因為越國人耗得起,自己耗不起。
到了這個時候,唯一的辦法就是求援了,求誰?算來算去也只有晉國,其餘的大國楚秦齊都是仇人。
於是,吳國特使前往晉國求救。
“哎呦,盟主有難,八方支援啊。”趙簡子當場表態,可是,隨後說了:“可是,實在不好意思,你看,我們國君剛剛去世,國家還在喪期,不能打仗啊。”
一個可是,葬送了吳國的希望。
其實,就算晉定公沒死,晉國人也不會來救吳國的。
“那什麼,這樣吧,為了表達我們對盟主的敬意和我們不能救盟主愧意,我把飲食標準再降低一檔。”趙簡子假模假樣很慚愧的樣子,因為國君死了,飲食標準已經降低了。
“元帥,您這樣懲罰自己,讓吳王知道了,一定很感動啊。”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