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2/4 頁)
可以同意稱帝,以便應付秦國,但先不必急著履行合約,這樣就避免了跟天下人作對。
如此一來,稱帝的風險就全壓在了秦國的身上,“秦稱之,天下聽之,王亦稱之”,如果秦王稱帝很順利,諸侯不敢抗拒,齊王便也跟著稱帝。這不過是“先後之事,帝名為無傷也。”,對齊國不造成一絲損害。要是“秦稱之而天下不聽”,那齊王就應該“勿稱,其於以收天下”,藉機收攏天下人心歸齊,“此大資也”,這可是稱霸天下最好的資本啊。
聽完這一番話,齊湣王心中想必充溢著被人點破迷津的快感。
而被蘇秦耍弄了的韓珉,怕是又氣又急得準備吐血。
這次會見一結束,韓珉可能就跑去憤怒地質問蘇秦,為什麼給齊王出那樣的主意?
蘇秦當然不會跟韓珉實話實說,自己就是要稱帝作廢,齊、秦重新對立。他後來對齊湣王批評韓珉“不知變事”,幹工作不懂得與時俱進,根據形勢變化調整政策。大概在面對韓珉的責問時,他也是用這種話搪塞的。他可能還會辯解說,當初只是答應讓燕國聽從齊國,可沒許諾在稱帝的事上兩人也要步調一致。
韓珉哪會再受糊弄,不為了稱帝的事,他何必跟你蘇秦浪費時間。
可是他已經無能為力,只希望齊湣王最終還是能信守約定稱帝。
有蘇秦的存在,這希望註定是奢望。
華章南門會見之後,齊湣王很快又召見了蘇秦。
在這場博弈中已經初步得手的蘇秦,決意乘勢繼續出招,徹底打消齊湣王稱帝的念頭。
見面後他先問齊湣王:“齊、秦立為兩帝,王以為天下為尊秦乎?且尊齊乎?”
這確實是個很關鍵的問題,如果齊國和秦國都稱帝,在諸侯心中,它們哪一個的份量更重?
齊湣王可能想了想之後,才不無沮喪地回答道:“尊秦。”
齊國雖然強盛已極,也時常四處征伐用兵,但它畢竟有深厚的文化和寬宏的氣度,所以總讓人覺得,這頭雄獅儘管威猛,可它更多的時間還是用來享受自己慵懶舒適的生活,對獵取別人的東西並不那麼貪心。屬於新富階層的秦國給人的感覺就截然不同,它就像一條精力超級過剩,又怎麼都喂不飽的惡狼,時刻都緊盯著別人,一有機會便要從他們身上撕扯下一塊塊血淋淋的肉來,直到最後把整個人吞噬乾淨。對這樣一個令人恐怖的國家,諸侯自然會比對齊國要更加小心的與之打交道,這就是所謂的“尊”。
看著齊湣王悵然的樣子,蘇秦又問道:“釋帝則天下愛齊乎?且愛秦乎?”
如若齊王放棄稱帝,人們是喜歡齊國,還是喜歡秦國?
這問題太簡單,齊湣王想必是脫口而出:“愛齊而憎秦。”
他應該已經明白蘇秦的意圖,於是主動向蘇秦發問道:“兩帝立,約伐趙,孰與伐宋之利也?”
進攻趙國和入侵宋國,哪個更合算?'5'
蘇秦這時至少會在心裡微笑,自己和燕昭王的目的就要達到了。
'1'《史記·秦紀》
'2''3''4'《戰國縱橫家書》
'5'《戰國策·齊策四》
第十七章。人慾權謀
一。一個人對利弊的衡量,全看他更重視什麼。
蘇秦擺出一副專家的架勢,對齊湣王分析道:“夫約然與秦為帝,而天下獨尊秦而輕齊;齊釋帝,則天下愛齊而憎秦;伐趙不如伐宋之利。”
稱帝的結果是秦國更受重視,放棄稱帝卻能得到天下擁戴,這樣一比較,齊、秦兩國立帝伐趙明顯不如齊國一家攻宋划算。
話說到此處,蘇秦已不必再隱諱什麼,明白地宣告“臣願王明釋帝,以就天下”。
為了得天下人心,您就別稱帝了。
那該怎麼向秦國解釋?蘇秦根本不覺得有這個必要,違約就是違約,任何外交辭令都不管用。只要“勿使爭重”,想辦法別讓它跟齊國爭霸主的位子,齊湣王就可“以其間舉宋”,找時機滅了宋國。
蘇秦此時顯然已經有了牽制秦國,使它不能阻止齊國進犯宋國的初步想法,這也才有日後的五國攻秦。
攻打宋國的好處究竟有多大,蘇秦接著又開始給齊湣王一一算起了明細帳,“有宋則衛之陽城危;有淮北則楚之東國危”。
淮北是宋的國土,地理位置應該是與楚的東國接壤。齊軍只要佔據宋國,不光能威脅小小的衛國的邊界地區,連楚東國也將籠罩在它的陰影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