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位稱王的燕國國君就是據司馬遷記載一生都重用信任蘇秦的燕易王,其實他到死都不知道世上還有個叫蘇秦的小子存在。
燕易王死在他稱王第三年的公元前321年,把燕國強大的夢想留給了他的兒子噲。
蘇代就在這之後來到了燕國,他來的正是時候。
'1'《史記·蘇秦傳索隱》
'2'《戰國縱橫家書》,文物出版社1976年出版。
'3'閻恆寶《歷代笑話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出版。
'4''5''6'《史記·蘇秦傳》
'7''9'《荀子·議兵》,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8'《荀子·強國》
'10'《史記·商君傳》
'11'《莊子·人間世》,載《老子·莊子·孫子·吳子》,遼寧教育出版社3月出版。
'12''13'《莊子·秋水》
'14'《莊子·山木》
'15'《史記·燕召公世家》
'16'《史記·周紀》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二章。禍亂國家
一。歷史很難還原。
在後人的眼裡,導致燕國日後*的燕王噲通常都是一個愚蠢幼稚到極點的傻冒形象。
其實他也是一位發奮圖強,意欲作為的有志君主。即位的第二年,他就興兵攻打南邊的強鄰趙國,冒失行動的結果當然是大敗而歸。
剛剛上任就遭遇的挫折,大概讓燕王噲明白了作事不可性急的道理。從此他不再對外張揚,埋頭打理內政,一心先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其中的舉措之一就是招攬人才。
這可能也正是蘇代看中燕國的原因。
正因為燕國的狀況不夠誘人,去那裡跑官的人一定不多,所以相對而言,燕國的職位競爭就不會如同別的國家那麼激烈。像蘇代這般沒根底的人,成功的機率也就會更大些。
於是蘇代決然離開了邯鄲,來到燕國的國都薊。可能沒費多少事就見到了求賢若渴的燕王噲,隨即便得到了任用。
蘇代對燕王噲說了些什麼,居然讓在別處碰壁的他輕鬆過關?
這就是前文提到的《戰國策》中蘇代與燕王噲的那段談話,《史記》也有完全相同的記載。這是因為後世有人把《史記》的一些記述塞進了《戰國策》中,把兩本書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根據這兩部書的記述,在簡述自己從東周到燕國的歷程後,蘇代緊接著就拍起了燕王噲的馬屁,“觀王之群臣下吏,大王天下之明主也”。
下樑既然端正,那上樑絕對不會歪。
以臣子為視角,達到讚美君王的目的。蘇代的吹捧方式堪稱富於創意。不知道他在家討父母歡心時,是不是也用過這等招數。對這一套功夫,他的二弟蘇秦好象一輩子都沒有學會。
聽著這別緻的奉承,燕王噲的態度似乎還是滿謙虛的:“子之所謂天下之明主者,何如者也?”
還要人家詳細描繪明主的模樣,不排除有想接著享用讚美的心思。
蘇代卻瞬間變得一本正經起來:“臣聞之,明主者,務聞其過,不欲聞其善。臣請謁王之過。”
剛剛贏得對方的好感,突然又要數落人家的過失,這蘇代莫非有病不成?
其實這正是蘇代的聰明之處。一個人如果只會阿諛逢迎,也就只配作個佞臣。這可不是蘇代的理想,他要作的是憑本事吃飯,受人尊敬的能臣。
所以他擺出一副直言進諫的樣子,用一些實實在在的言辭,博得燕王噲的重視。
那麼他又說了些什麼?
很遺憾,今天的人已經沒辦法知道了,因為《戰國策》和《史記》接下來的記載出了問題。
據兩書說,蘇代向燕王噲指出,齊國與趙國是燕國的仇敵,楚國跟魏國可以援助燕國的友邦,現在燕王噲的政策卻是結交仇敵*友邦,對燕國是大大的不利。
與趙國結樑子雖然是燕王噲自找,但兩國處在對立狀態倒也不假。楚、魏跟燕國沒什麼交情,但卻都跟齊國不和,齊、燕一旦有事,請它們幫幫忙也不是不可能。蘇代的這些說法倒還算成立。《戰國策》和《史記》的問題出在對這時候的齊國與燕國關係的描述上。
齊國跟燕國確有舊怨,此前二百餘年,當時的燕國國君燕惠公想用自己的寵臣取代主政的大臣,結果寵臣被殺,燕惠公也逃亡齊國。齊國聯合晉國*燕國,要送燕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