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當然,雷鳴的離職沒有影響到百度“閃電行動”的進度,從後來的結果看來,“閃電行動”取得了成功。
關於李彥宏接替“閃電小組”組長,外界的說法是李彥宏對進度不滿意。
作為雷鳴的朋友,當時負責百度對外溝通的畢勝否認了這種說法,說這只是因雷鳴的離開而進行的自然交替。
當然,我們要分析客觀事實。
種種跡象表明,李彥宏對雷鳴頗有些不滿。
比如李彥宏後來在談到這個時期百度的發展時曾說過“公司規模大了,這時有些技術人員開始浮躁,不安心搞技術了,開始對管理工作感興趣”之類的話,含沙射影的意味很濃。
2005年9月3日,在中央電視臺二套的採訪節目上,談到“閃電計劃”時,李彥宏說:我帶領十幾個工程師吃住都在辦公室,我等於是CEO不做了,退回到一個專案經理的位置,整整10個月……從頭到尾,李彥宏沒有提過雷鳴的名字。
當斷則斷,李彥宏並不因為雷鳴是個搜尋引擎的天才就姑息容忍。
現在的百度,已經是近百人的中型企業。
在這個時期的企業,與當時“七劍客”時期的那種初創型小企業,在管理和用人方式上肯定是不一樣的。
小企業的管理更多依靠人性化。
公司的人不多,就是想辦法發揮每個人的特長,這樣的企業才能儘可能地長大。
中型的企業,則要形成一定的制度。
如果有個別管理人員遊離於制度之外,對工作不如周圍的人積極,很明顯會影響到整個公司的工作熱情。
時間,對於當時的百度是非常的重要。
如果不能在短期內將搜尋技術趕上Google,將來想要翻身更加困難。
李彥宏非常堅決,在雷鳴離開百度之後,他親自擔任“閃電小組”組長。
他的工作熱情足以感染其他技術人員。
有許多中型企業之所以沒能長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力資源管理理念還停留在小企業階段。
李彥宏在用人方面,是有獨到之處的。
在李彥宏的帶領下,“閃電小組”繼續技術攻關。
百度的技術升級正在悄然展開。
他們對抗的是Google,當時擁有800多技術人才的全球搜尋引擎巨頭。
實力對比非常懸殊。
就這點上來說,有些IT業界的人士對百度吹捧過度。
客觀分析一下,當時的Google擁有800多技術人才不假。
但真正負責中文搜尋引擎的有多少呢?
Google的重點是歐美市場。
對於中文市場,只是在英文搜尋引擎的基礎上做了些處理。據說,Google在當時只用五六個工程師在負責中文搜尋。
這,給百度反擊的空間。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Google真的調集全球的資源來和百度戰鬥,那麼,百度是沒有什麼勝算的。
所以,百度的“閃電計劃”值得肯定,但不宜吹捧。
如果吹捧過度,會給很多讀者起到相反的引導作用。
因為,每個人都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是稍微超過自己現有實力的事情,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李彥宏親自坐鎮的效果當然比雷鳴負責時好很多。
“閃電計劃”在專案中後期就使百度的搜尋技術有了質的提升。
現在,百度的“閃電計劃”已經完成。
在技術方面,百度與對手的差別已經不大。
那麼,李彥宏現在可以告訴網民:百度更好用!
“萬人公測”戰勝Google
2002年底,百度推出了“搜尋大富翁遊戲”。
百度首頁上掛出了活動連結,使用者點選進去註冊賬號後就可以玩遊戲。使用者只需一天回答5道題,就可以利用百度搜尋引擎找到答案,在第一時間內回答正確就可以參加抽獎。
後來,馬雲在收購雅虎中國後,也做過類似遊戲。
網民透過在雅虎中國搜尋,可以獲得一定的積分,並可以兌換一些小禮品。
不過因為種種原因,雅虎中國的效果不大。
最關鍵的原因有兩點:第一是搜尋技術方面,雅虎中國做得不如百度好。第二,這種活動在網際網路發展的初期很吸引眼球,但後來網際網路公司的活動越來越多,吸引力就下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