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積累使用者。
這種方法非常有效。
在中國,Google用的還是和美國相同的方法。
由於比百度推出搜尋網站更早,百度還在為門戶提供技術服務的時候,Google就推出了專門的中文搜尋網站。
先入為主,所以Google率先搶走了使用者。
百度的形勢不利。
但是,李彥宏在這樣假設:如果百度在技術方面做到和Google差不多,但只要告訴中國網民百度比Google好,使用者是不是就會湧過來呢?
Google在中國也沒有做廣告,是靠網民的口碑傳播開的知名度。
百度也可以做口碑傳播。
為什麼說百度更懂中文?
美國人相信自己認為好的就是好的。
而中國人卻更願意相信別人說什麼好就是什麼好,大家看看電視上的“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所以,李彥宏要告訴網民:百度更好用。
但在此之前,他還要做一件事情。
他是把百度的搜尋技術提高一些,儘可能接近Google的水平或者是達到Google的水平。
只要做到這一點,他就有了取勝的希望。
於是,百度的“閃電計劃”就要閃亮登場了。
關於這個“閃電計劃”,後來的百度人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那麼,這個類似於戰爭代號的行動,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閃電計劃”與雷鳴離職
在進入這一節之前,很多讀者朋友可能會表示不理解。
不是說那個神秘的“閃電計劃”嗎?
雷鳴是個什麼人?
怎麼會把雷鳴離職放在標題上?
不管從哪方面來說,雷鳴都算不上是百度歷史上很重要的人物。
確實,《百度那些人和事》前面的章節裡面,只有李彥宏、徐勇、劉建國、朱洪波四個人的名字上過標題,這四位分別是百度公司CEO、聯合創始人、CTO和COO。
也就是說,都是百度歷史上的重要人物。
無論如何,雷鳴都不能與這四個人相提並論。因為,只有在“李彥宏和早期的技術團隊”這一節中,提到過這個名字。
雷鳴,只是百度早期的員工之一。
之後,他並沒有做到高位。
“閃電計劃”與雷鳴離職的事件是一起發生的。
也許又有讀者說,百度歷史上離職的員工那麼多,一個個寫起來不是永遠都寫不完。
當然不是。
因為,雷鳴離職對於百度的人力資源管理或者是李彥宏的用人策略上來說,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上的事情。
上一節講到李彥宏看到搜尋技術的四項主要指標:頁面反應速度、相關性、索引量、內容更新頻率,百度全面落後於Google。
於是,李彥宏推出了“閃電計劃”。
“閃電計劃”的目標是:9個月內,讓百度搜尋引擎在技術上全面與Google抗衡,百度的日訪問頁面(Pageview)要比原來多10倍,日下載資料庫內容比Google多30%,頁面反應速度與內容更新頻率全面超過Google。
2002年3月,“閃電計劃”正式啟動!
在這裡插上幾句看似與“閃電計劃”無關的話:2002年4月,百度搬到了更為寬敞的海泰大廈,佔了半層。
百度的員工從大學的賓館,走入了寫字樓。
這時的百度,從最初的七劍客,已擴到了90多人。
當然,早期的員工都成為了核心員工。
“七劍客”之一的雷鳴,被任命為技術攻關小組組長。
雷鳴是北京大學計算機系2000屆碩士研究生,在加入百度前,他在學校裡就參與了劉建國的“天網”的建設與維護。
按照李彥宏的話說,雷鳴是個搜尋引擎的天才。
補充一下,雷鳴和畢勝還兼任百度的總裁助理,他們對李彥宏的決策有著重要影響。由此可見,雷鳴在早期的百度還是一位比較重要的人物。
但半年的時間不到,2002年8月,雷鳴拿到了斯坦福大學MBA的offer,準備出國留學。
雷鳴離職了!
李彥宏親自擔任起“閃電行動”小組組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