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3/4 頁)
。
三、政策主張
親民黨成立之後,陸續就政治、經濟、社會以及兩岸關係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張。
(一)兩岸政策主張。依循“國統綱領”相關原則,在“一箇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基礎上,進行兩岸協商,惟未來臺灣現況的任何改變,皆須經臺灣全體人民的同意。依“三階段整合論”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擱置統、獨爭議;第一階段進行經濟性及功能性“交流”,開展兩岸經貿互惠合作;第二階段推動兩岸“社會互動”;第三階段則邁向“政治整合”。中共應明確承諾放棄武力犯臺,展開兩岸互惠平等對談,確保“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的生存空間。發展兩岸經貿,以“全球佈局”與“策略性開放”的原則,儘速開放“三通”,發展兩岸經貿,善用臺灣優勢條件,以大陸市場及資源發展臺灣經濟。
(二)政治主張。主張維護“中華民國憲法”,建立權責相符的“憲政體制”,迴歸“雙首長制”的憲政規範;儘速制定“政黨法”、“遊說法”及“政治獻金法”,健全政黨政治。
(三)經濟政策主張。主張解決失業問題,改善投資環境,加速財政金融改革,重振經濟發展。釐清政商關係,杜絕一切黑金白金政治,創造廉潔有效率的投資環境。積極創造就業機會,加強勞工職業訓練,建立勞資協商網路,兼顧勞工權益與企業發展。提高企業競爭力,積極發展新興關鍵性產業,輔導傳統產業。
(四)“防務外交”政策主張。建立全民“國防”,強化科技戰力,以“前進防禦”為戰略目標。發展“多元外交”與“全方位外交”,採務實態度參與國際社會。積極爭取加入國際組織,加入區域安全與功能性組織。革新僑務工作,爭取海外僑心。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新黨簡介
1993年8月10日,趙少康、王建煊等7名國民黨中生代“立法委員”因不滿李登輝日益偏離一箇中國原則,推行“###”分裂路線而成立的政黨。
一、基本情況
###成立之初,一度活躍於臺灣政壇,成為國民黨、民進黨之外的第三大政治力量,並在“立法院”扮演關鍵性少數的角色。但1997年後,###因政治主張出現爭議內訌不斷等原因逐步陷入發展危機,在2001年底“立法委員”選戰中,更因同質性極高的親民黨的擠壓而走向泡沫化。
(一)選票實力薄弱。在1993年底縣市長選舉中,###獲得5�54%的選票,一舉跨過5%的政黨門檻;1994年底省市長選舉得票率為7�70%;1995年底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得票率為12�95%,獲得21個席次,成為“立法院”關鍵少數;1996年初第三屆“國大代表”選舉得票率為13�67%。此後,###的實力不斷削弱,如在1997年底縣市長選舉中,###僅獲得1�42%的選票,在1998年“立法委員”選舉中,###得票率下滑至7�06%,僅獲得11個席次;在2001年縣市長及“立法委員”選舉中,###僅在“立法委員”選舉中獲得1個席位,得票率降至2�61%,因未跨過5%的政黨門檻而走向泡沫化。在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中,###當選1席。
(二)黨員人數少。由於###在成立之初自我標榜為“柔性政黨”,因而黨章規定,黨員享有充分的自主權,隨時可以加入或退出,也不必交納黨費,導致###缺少實質意義上的黨員,大多為認同###的“義工”和“精神黨員”。在###實力鼎盛的時候,###自己號稱“精神黨員”達到6萬人,目前黨員總數僅有千餘人。
(三)政黨認同度低。###在成立之初的政黨認同度高達10%,最高峰為15%,但之後認同度逐年下降,目前僅維持在2%—3%之間。
二、組織架構
###在成立之初因經費缺乏,為了在組織形式與國民黨、民進黨進行區隔,並未設立中央黨部和地方黨部等黨務機構,其組織原則是“以議會為中心,民意為依歸,選舉為手段”,中央設立“立法院黨團”、“國民大會黨團”和“競選及發展委員會”,地方設定縣市“競選及發展委員會”,主要透過“全體公職人員大會”以執行黨章、政綱的修訂工作。
“競選及發展委員會”主要負責黨的決策與具體運作事務,主要由“立法院”黨團成員、直轄市議會黨團成員,各地“競選及發展委員會”召集人、縣市以上行政首長及議會正副議長等人組成。“競選及發展委員會”設召集人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