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2/4 頁)
二)兩岸關係主張。民進黨並將臺灣與大陸的關係列入該黨“外交”之中,即視為“國與國的關係”宣稱海峽兩岸“應以平等地位進行和平競爭”,透過全方位對話,尋求深切互相瞭解與經貿互惠合作,建立和平架構,以期達成雙方長期的穩定與和平。
(三)對外關係政策主張。宣稱臺灣應廣泛參與國際社會,並以尋求國際承認、加入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為奮鬥目標。對外不再堅持使用“中華民國”,並以各種不同名稱,廣泛參與各類官方及非官方國際組織。
(四)政治制度主張。主張實行美國式的民主自由政治體制,“排除任何形式的暴力與專制”,建立“以多數人的自由意志、自由決定為基礎的法政秩序”,“保障基本人權、國民主權、權力分立與制衡、責任政府、依法行政、司法獨立、政黨平等與自由”等等。
(五)文化政策主張。提倡發展“新國民意識”,推動中小學教育教材本土化,重塑臺灣民眾對臺灣歷史文化的認知。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親民黨簡介
2000年3月31日,宋楚瑜結合一批政治人士正式宣佈成立以“人民第一”為宗旨的親民黨,並逐步發展成為國民黨、民進黨之外的臺灣第三大黨。
一、基本情況
親民黨成立後,依靠黨主席宋楚瑜的個人魅力及“立法院”黨團的優秀問政品質,取得一定發展。
(一)具有一定選票實力。在2001年底縣市長與“立法委員”選舉中,第一次參選的親民黨在“立法委員”選舉中獲得46個席次,得票率為18�57%,在縣市長選舉中獲得臺東與連江兩個席次,得票率為2�36%;在2002年初舉行的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選舉中,親民黨獲得4席鄉鎮市長,49席縣市議員;在2002年6月舉行的鄉鎮市民代表及村裡長選舉中,親民黨共獲得58席鄉鎮市民代表,20席村裡長;在2002年底臺北市、高雄市市長及市議員選舉中,親民黨共獲得8席的臺北市議員,7席高雄市議員。不過,在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中,親民黨僅獲得34席,得票率降為13�9%。
(二)政黨認同度有所上升。親民黨正式成立前夕,民意調查機構所做的調查顯示,親民黨已擁有12%的支援度,之後一直穩步向上發展,一般維持在17%左右,居於民進黨和國民黨的支援度之間。
(三)黨員人數穩步上升。親民黨成立後,在選舉中堅定支援宋楚瑜的民眾逐步轉化為親民黨的黨員、認同者或支持者。親民黨成立首日,各地要求加入親民黨的民眾非常踴躍,該黨正式黨員現已突破6萬人。從親民黨黨員的省籍來看,外省籍、本省籍(包括閩南人和客家人)、原住民等各個族群都有,打破了外界對親民黨將淪為“外省黨”的疑慮。
二、組織架構
親民黨的組織架構主要分為中央與地方二級制,各級組織以各級委員會為最高權力機關,執行委員會為執行機關。
(一)“全國委員會”。為該黨最高權力機關,會議每年由黨主席召集一次。“全國委員會”主要由曾任或現任各級公職、“民意代表”、各級黨務幹部以及各界具有代表性的黨員組成,名額約400人左右。主要職權有:修訂黨章,議定黨綱,聽取並檢討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工作報告,選舉、罷免中央執行委員,議決本黨重大政策議案。
(二)主席。由全體黨員直接選舉產生,任期2年,連選可連任。副主席若干人,由主席提名,報請“全國委員會”備查。2002年5月15日,在親民黨首次舉行的黨主席選舉中,同額競選的現任黨主席宋楚瑜以99�46%的超高得票率順利連任。目前副主席為宋楚瑜在2000年“總統”選舉時的副手張昭雄。中央黨部設秘書長1人,副秘書長若干人,由主席任免。中央黨部並設中央諮詢委員會,設諮詢委員若干,由主席聘任。中央黨部下設政策研究中心、組織部、文宣部、行政部、財務部五個單位。
(三)中央執行委員會。共設委員21人,除主席、副主席為當然委員外,其餘19名皆由“全國委員會”直接選舉產生,任期2年,連選可連任。其中比例分配為現任“立法委員”9人,現任行政首長、政務官、黨務主管5人,“地方民意代表”5人。並規定中央執行委員每星期定期召開一次會議,由黨主席召集並主持。由於目前親民黨仍屬於草創期間,為避免內訌,黨內並未選舉中執委。
(四)地方組織。親民黨成立之後,就開始積極建立地方黨部,招募黨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