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一些塑膠件就像是鄉鎮小作坊生產的一樣,不是縫對不上,就是粗糙硌手。打個比方你要買件衣裳,買桑、捷、富其內飾就像是在大商場買的,夏利、奧拓其內飾就像是在小商場買的,而美日的內飾就像是在早市上買的,檔次的高低截然分明。
曾經有商家透露說吉利汽車外殼的膩子達到公斤。吉利反駁說,世界上任何的汽車商,在噴漆之前,都要對車身進行檢驗,在檢驗的時候,發現車身有缺陷,就要噴上原子灰。至於說數量達到多少,應該不會到公斤。
由於資金短缺,吉利汽車的售後維修服務還是不盡人意。據四川媒體報道說,四川有個吉利汽車維修店態度差,比皇母娘娘還要皇母娘娘,傷了客戶的心。有的店當著顧客的面,榔頭敲幾下,把問題解決了。
一批專家考察過以前的“吉利”。從生產線到試製車間再到設計部門,其印象可概括為“只能遠看不能近看”。原機械局汽車處有關人士甚至說,他參觀吉利後“感覺更像一家汽車修配廠”,而不是一家汽車公司。這位人士說,吉利很多地方還在用手工,但和那些世界名車的“手工製造”不同,“別人是工藝師,吉利是工人”,所以兩者的區別“似乎是雕塑家和石匠的區別”。
由於投資少,吉利豪情廠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不高,許多都是人工操作。有媒體報道說,在吉利汽車廠的總裝車間看到這樣的場景:好幾名職工拿著橡皮包著的錘子在一輛輛汽車的裡裡外外敲打,一名壯實的男職工把汽車前臺檔案箱的蓋子一次次來回用力地開啟關閉,發出很重的“砰砰”的聲響。
方方面面的評論迎面而來,不管是善意還是惡意,從中可以看出吉利當時創業的艱難和推出“低價策略”的無奈。
但是,世界上許多事情不是別人給不給的,而是腳踏實地做出來的,吉利在獲得“正式戶口”後,基本上從一個“攪局人”變成“局中人”。許多人期待吉利應該是大變樣了,吉利也心知肚明。一向以低價位開拓市場的吉利希望能憑藉一款新車殺入中檔轎車市場企圖改變其低價形象。
2003年3月,優利歐在這種背景之下上市了,售價7.69萬元。滿懷信心的吉利將目光瞄向了7萬~10萬元經濟型轎車市場。
單從這名字上來看,就充滿了挑釁,它好像表明優利歐要“優於夏利2000與賽歐”,吉利拔高了優利歐的市場定位,要超越夏利2000和賽歐,而且還要與捷達和桑塔納轎車比拼。優利歐推出之時,吉利想借此“重寫中檔轎車市場遊戲規則”。但是當時的市場銷售的資料卻證明了吉利其實還沒有摸清這個市場的遊戲規則。
優利歐在三款車中惟一明顯的優勢還是價格,但是一萬多元的價格差距還不足以決定市場;外形上和效能上的優劣更是見仁見智了。優利歐要取得優於夏利2000特別是賽歐的市場表現還很艱難。
2003年底,人們發現,與優利歐幾乎同期上市的POLO和派力奧全國熱賣,但優利歐當時卻鮮見蹤影,“中國路吉利車”看來還只是吉利自己的一廂情願。
第四節 成本制勝
到吉利去,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花小錢辦大事,不花錢也辦事”。吉利在花錢的問題上可真是“斤斤計較”。
花小錢辦大事。
吉利充分利用民營企業那種滾雪球的發展模式。在考察國內外不少汽車企業後從中總結出許多有益的東西,吉利發現這些財大氣粗的大集團,往往都是強調轎車要大規模生產,這種大投入的搞法,又往往與市場營銷情況不符,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經濟規模與規模經濟的矛盾,結果是往往投入上百個億建成幾十萬輛生產能力的汽車廠,而最終一年才銷售出幾萬輛,無疑增加了製造成本。比如,像神龍投資了150億人民幣,花了5年時間,光利息分攤到每一輛車上就是上萬元錢。
。 想看書來
中國路吉利車(8)
根據銷售量建廠,不搞“一口吃個大胖子”,汽車製造成本就會大大降低,這對民營企業來說無疑又是一大機遇。剛開始造汽車的時候,吉利豪情製造廠的生產能力是一年萬輛,花費才3個億,吉利寧波基地5萬輛的生產規模總共投資雖然才7億元,吉利認為並不比那些投資上百億元的大型生產廠遜色。有些企業引進技術,連鋼筋水泥都引進,成本怎能不高?投入大,利息就多,執行費用就高。
在建設的時間上,更是讓人驚奇。1999年8月,寧波美日公司在北侖港畔打下了第一根樁,到2000年5月17日第一輛美日汽車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