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大了吉利三缸電噴車與其他同類車型之間的價格差距,吹響了我國入世前夕經濟型轎車降價的號角。
在車市上“上躥下跳”的吉利,把車市攪得沸沸揚揚。在主流廠強調成本高車價難以下調時,吉利愣是把低價車給造出來了,而且價格還一降再降,低至3萬多元。
對於吉利的降價,雖然獨一無二,但市場對於售價如此低的轎車仍存有疑問,3萬多元就能買轎車?這車行嗎?吉利奮起反抗:“我們的汽車才三四萬塊錢,可是沒有少一個零件呀,人家有空調我們有空調,人家有音響我們有音響,人家是自動門窗,我們也是自動門窗、自動反光鏡,氣缸活塞一個不少,輪子也一個不少,也是五個——加上備胎。”
這時,吉利汽車的銷售帳本上每月的銷量是:不到1500輛。
夏利這時候開始反攻了,最低僅賣萬元。有人說,這下吉利要死了。按說,夏利降到3萬多元,進入同一平臺內,對吉利並不是什麼好事,畢竟夏利之於吉利,無論是品牌影響力還是資歷都要大得多、老得多,其實力顯而易見。但實際上它卻在客觀上幫了吉利一把。以往,轎車中只有吉利賣到3萬多元。當作為中國市場上的知名品牌夏利也降到了4萬元以下,就改變了市場對3萬多元轎車的看法,使人們對這一價位的車產生了信任感。應該說,夏利降至4萬元以下,開啟了中低收入家庭購買轎車的閘門,打破了過去人們一直認為只是有錢人才能買汽車的觀念。
可夏利供應不足又嚴重製約了這部分消費。於是,不少等不及訂貨的消費者轉而購買與其十分相似的吉利。這無形中給原本就處於這一平臺內的吉利開啟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而在市場上“混跡”已有幾年的吉利,在一些消費者中也建立起一定的口碑。不少人覺得,除了品牌,似乎看不出兩者之間有太大的差距。
走別人不願意走的低價路線,吉利對自己的定位看得很清楚。在不改變吉利豪情車的配置和效能的前提下,吉利汽車實行了四次大規模的降價。按照吉利當時的定價,賣一輛車的利潤只有幾百元,但為了提高經銷商的積極性,吉利制訂了比較誘人的反利措施,部分地區的返利達到1;500元。
雖然吉利低價戰略贏來最大多數的顧客,但是在汽車業高額利潤中迅速搶佔市場份額,低價戰略對吉利也是一個陷阱。一方面,低價戰略需要以規模作為支撐,吉利作為民營資本進入汽車業,一無資金優勢,二無技術優勢,三無規模優勢,經不起風浪,很容易受到衝擊。另一方面,低價戰略就不能賺取高額利潤,不能迅速積累吉利所需的資金。更令人可怕的是,隨著媒體一輪接著一輪的炒作,吉利汽車3萬元的低價概念逐步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紮下了根。
中國路吉利車(7)
2001年,吉利推出的美日汽車可以改良一下其原來的形象,可吉利在市場的壓力下只好放棄了這次機會,依舊落入了“豪情”的套路。
美日汽車參與市場競爭的一個明顯優勢在於:它所採用的是天津豐田汽車有限公司產的8A發動機,排氣量為升,效能上與同價位車相比佔據優勢。車的長寬高和兩廂夏利幾乎一致,但外觀比夏利顯得漂亮。夏利車的7101L的售價在68;000元左右,比吉利車還略高一些,但是其發動機只是一款國產3缸發動機,在排氣量和車的效能上都相差較多。而採用同種發動機的“金夏利”7131U售價則要達到82;500元,相差了16;000元之多。儘管美日汽車的品牌知名度低,消費者對這款車的質量、效能還心存疑慮,可是,美日汽車的價效比優勢還是很突出。
但是吉利沒有去想辦法提升其品牌含金量,還是拿“美日”開刀。2001年3月,美日售價是65;800元;到了5月,調整到59;900元;12月19日,美日又大幅降價,降幅高達4;400多元。美日的價格像股票一樣一路狂瀉。
所以有人這樣說,美日的出籠,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吉利在中國汽車市場上“低價”的位置。
在中國,低價向來給人“低質”的錯覺。
當時汽車界的研究人士卻對吉利抱懷疑態度,說吉利所生產的轎車是多廠多地採購的“拼湊”車,其整體效能很難說。有競爭對手說坐吉利車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連某汽車公司老總也戲言,吉利的轎車,你壞了一扇門,再換一個,大小都不一樣。
更有網民(估計是對手的人冒充)說,坐進吉利車裡,看看這兒,摸摸那兒,感覺卻總有點不對,其內飾不是一般的糙,而是特別的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