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人到浙江臨海去準備生產汽車。那時的臨海吉利廠是一片荒地,沒有電,沒有路,沒有橋,只有蚊子。他建了避雷所,造了橋,修了路,光填平850畝地就用了五六百輛汽車,這時依然沒有人相信他能生產汽車。儘管如此,李書福還是派人去買了幾車的轎車配件,開始用土辦法造車,有時侯甚至就拿摩托車零部件、空調衝壓板來練手,後來又請來幾位大學汽車專業的老師,開始在市場上已有的成熟平臺上“改”汽車……
但吉利還是受到了行業政策的限制。吉利汽車廠建起來了,才突然發現自己沒有準生證。為了獲得生產汽車的許可,吉利惟一的出路就是曲線救國——花錢收購小型汽車廠。這時候,四川德陽一家生產小客車的汽車廠瀕臨倒閉,吉利投入1;400萬元把它收購,對方以目錄、生產權、部分裝置等折價入股,聯合成立四川吉利波音汽車製造公司。這次機會讓吉利死裡逃生,吉利靠“借腹生子”終於拿到了微型客車、麵包車的生產權。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中國路吉利車(2)
吉利拿微型客車的生產目錄在政策上打擦邊球。在吉利汽車沒有進入國家轎車生產目錄的時候,兩廂的吉利汽車一直鑽著微型客車的空檔在銷售。
1998年8月,吉利推出了第一代豪情車,但其銷量並不能令人滿意,總共只有幾百輛。產品推向市場一年後,吉利繼續對這款車進行了多項改進,最明顯的就是換上了彩色保險槓,銷量有所上升,但不是很明顯。可見,開發新車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但是讓人吃驚的是,2001年6月28日,國家有關部門釋出了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人們驚奇地發現,在密密麻麻寫滿224種車輛產品和無數個技術引數的公告裡,吉利申報的新產品及改進車型都沒有被列入。
這意味著,耗資數億元造出的“豪情”與“美日”換代新車型,理論上都不能進入市場銷售。吉利只能繼續生產原有的幾款車型,而且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也不太可能批准其改進型或第二代產品。乃至有人說,新產品不批,吉利只能是死路一條;就此收手,吉利又心有不甘。可見,當時困擾吉利最頭痛的問題並不是製造、市場以及資金問題,而是來自政策層面的限制。
這下靠低價贏取市場的吉利震驚了。
針對國家政策,沒有靠山的吉利第一個原始的辦法就是四處呼籲,希望透過輿論來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
李書福作為一個往汽車產業投進數億自有資金的民營企業家,開始上下聯絡,甚至表現得不像一個忌諱露富的浙江商人,頻頻以豪言面對媒體,無形中使自己迅速變成一個炙手可熱的新聞人物。
“請允許民營企業大膽嘗試,允許民營企業做轎車夢,幾十億的投資我們不要國家一分錢,不向銀行貸一分錢,一切代價民營企業自負,不要國家擔風險,請國家給我們一次失敗的機會!”壯士斷腕般的豪情並沒有融化國家政策的鐵板一塊。
李書福打了個比方:“馬拉松如果只有兩三人參加的話,成績肯定不好。汽車工業也應允許大家參與,可能會造成一些損失,但是因為參加的人多,你追我趕,會跑出成績來。”汽車工業是個沒有終點的馬拉松賽跑,李書福是否在暗示人們,民營企業必須進入這個行業。它實際上提出了一個突出的問題:中國汽車的振興,是靠政府一手包辦,還是引入民間資本,打破行業壟斷?
李書福甚至放言:“外國人能在中國幹汽車,我們自己人卻不能幹;用國家的錢幹汽車,賠了可以債轉股接著幹;用自己的錢幹汽車卻不給幹,我想不通這是什麼道理。”
此時,市場上對吉利汽車的流言蜚語四起,稱吉利汽車沒有被列入國家有關部門的新產品公告,屬於“黑戶”。此後,又有謠傳說,吉利汽車不能賣了。吉利的競爭對手甚至落井下石,拿著報紙到處散發,吉利汽車的銷量明顯受到影響。
針對對手的惡意攻擊,吉利急忙解釋,《公告》方式其實是《目錄》管理改革過渡時期,對汽車的生產企業將是分批公告。再說《公告》是針對新增《目錄》部分,並不意味著原《目錄》不能使用,吉利作為輕型客車的兩廂車市場繼續走俏。但剛開發的吉利跑車、三廂車暫時領不到“準生證”。
在一段艱難呼籲公平競爭、重建市場機制的日子裡,吉利的不公遭遇一時成為社會難以迴避的焦點,吉利透過這種方式也贏得了部分消費者、媒體和部分官員的憐憫和支援。
吉利的生死之路就是設法獲得“準生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