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這其中就包括分業之爭、投連風波,甚至包括針對其個人財富神話的質疑等。中國保險業自誕生以來,一直就陷於一個怪圈,理論與實踐脫節,發展與規範脫節,監管與市場脫節,走一步算一步,行的是“先汙染後治理”之道。
這個怪圈,年輕的平安保險同樣會親歷。
【註釋】
(1)1992年,受鄧小平南方談話影響而下海創業的企業家,其中多數為青年政府官員和知識分子。
(2)《上海地方誌》記載,“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於1979年5月1日恢復建制。1980年1月1日起正式對外辦理保險業務。
(3)《上海地方誌》記載,1984年11月,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上海市分公司與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脫鉤,確定為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直接領導的副局級經營實體。1985年升格為正局級。
(4)這是中國人在海外創辦的第一個專業再保險公司。
(5)王安:《保險中國200年》,中國言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7―200頁。
(6)成立一年多之後,國民人壽遭一家名為“國民保險代理公司”的代理公司狀告“名稱侵權”,敗訴後被迫更名為“嘉禾人壽”,成為保險行業首例,亦是唯一一例。
(7)《平安之路20年》,“百年圓夢”。
(8)時任招商局集團副總的車國寶亦為平安牌照奔走良多,而招商銀行的牌照和車國寶直接相關。
(9)“過橋論”意味著,如果這河上有橋,付點過橋費就可以跑過去,那何必冒著危險、花費時間摸著石頭過河;馬明哲還有一句仿“貓論”的名言,“不管洋貓土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這成為平安吸收海外人才和智力的邏輯原點。
第三章 友邦破冰(1992)
“AIG returns to its roots。”
1992年,美國國際集團(AIG)的年報以黃色的標題,驕傲地書寫道。這一年9月25日,AIG的全資子公司友邦保險(AIA)在中國獲得一紙牌照。當年12月11日其上海分公司開業,營運資金1210萬美元,辦公室設在南京西路1376號上海商城5樓,總經理徐正廣。
塵封50多年之後,友邦打破了中國內地壽險市場的堅冰。友邦成為20世紀50年代以來,第一家在中國開業的外國保險公司,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家獨資性質的外資壽險公司。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者,AIG獨享這份“特權”。
迴歸者友邦卻激起了異見。
人保內部曾經撰寫一個報告認為“(開放)時機不成熟”。1993年,全國人大會議時,時任人保上海分公司總經理的何靜芝還上書高層,建言壽險開放只能採取合資形式,因為“中國人的養老錢怎麼能夠掌握在外國人手中”。另外一層意思,何並沒有說出口,這就是擔心國內的保險行業競爭不過外國保險公司。
但是,決策層卻站得更高。
1992年3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在保險行業的一次會議上表示,我們得讓外資進來,帶著他們先進的管理和技術;當然你得讓人家進來後有錢賺,有甜頭,人家才會來。當然也有人說,那是中央的一個政治決定。
這場爭論結局如何其實已經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中國商業保險市場的大門就此徐徐開啟。雖然自AIA之後,再無一張獨資壽險牌照批出,但是合資壽險公司卻噴湧而出,成為外資挺進中國市場的主要形式。
開放10餘年後回頭看,風景自然不同。何靜芝認為,(現在)完全可以嘗試外資獨資的模式,一則事實證明了中資公司的學習能力,二則可以讓外資不變形地引入自己特色的東西,不要一合資之後就走樣了。
開放之初,市場可沒有如此坦然。
彼時,友邦就是一頭狼,而且是突然闖入羊群的野狼。它引入的壽險個人營銷,鋒利無比,開啟了中國保險營銷的一個新時代。這成為當年影響中國保險行業的最大事件。10餘年過去之後,這樣的影響依然無處不在。
很多人的印象中,友邦是一家美國公司,這種認識其實有偏差。友邦是一家發家,並發展於亞洲的公司。友邦是AIG的全資附屬子公司,但是其註冊地並不在美國,而在百慕大。值得一提的是,百慕大成為保險公司的天堂,是因為限制少,資本要求也接近最低。目前為止,大約有1600家保險公司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