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間和樓梯就只有400多平方米。還趕不上現在平安大學的一個大教室!”
馬明哲就職平安保險第一任總經理,在招兵買馬的過程中,有很多來自原人民保險公司的科長、處長扳著手指頭算了算馬明哲的行政級別:“哎呀,他馬明哲才頂多是個科級幹部嘛。”
不過,成立之初的平安卻獲得了部級領導的敲打——成立之際,陳慕華還透過人特別轉達一句話:“希望把平安辦成改革的產物,而不是改革的物件。”
此後的20年,平安借外資,用洋人,搞股份制,做員工持股,堅持金融控股,嘗試海外上市。馬明哲善用他山之石的本領有口皆碑,他那句“有橋就走橋,沒必要摸著石頭過河”的“過橋論”,成為不可複製的業界經典。(9)
創業之路,篳路藍縷。
1988年平安成立之時,正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改革開放尚處於初始階段,整個國家的政策法規、人民意識、社會環境都落後。不要說是平安,甚至有不少人都不知保險為何物。保險業務員外出銷售保險,還被以為是賣保險箱的。
這樣的笑話不僅平安遭遇過,很多恢復國內業務之後第一代的保險人都有類似的經歷。對於平安而言,開啟局面更難。
彼時,整個商業保險市場剛起步不久,人保還處於獨家壟斷的狀態。對於初來乍到的平安,深圳市一位公安局長覺得非常不可接受,“怎麼可能有兩家保險公司呢?如果有兩家公安局,誰管誰啊?”
不過,平安硬是虎口奪食。
平安“經營方式比較靈活,業務發展很快”,1988年成立後前7個月的保費收入就為600萬元,至1990年已經達到5962萬元,增長了近10倍。
這背後的秘訣其實也簡單。
曾擔任平安產險副總經理的孫建平回憶,到平安報到的第二天,深圳代理處的主任孫兵(後離開平安,出任新華人壽總裁)指著窗外國貿高樓,說:“這半個月先跟著我跑。我們這半個月的任務就是摸情況,從51層深圳房地產公司開始,一直到最底層。”
這僅僅是表面。
彼時的平安洋溢著一種創業的精神。例如,平安的常務副總孫建一來平安之前,已經是武漢人保的一位年輕的副總,但是到了平安竟從業務員做起。
馬明哲親眼看見,當時財務部一位20多歲的經理,拿出一張8分錢的郵票和信封衝孫建一說:“哎,老孫頭,幫我寄封信。”孫建一應道:“好,我去。”於是,孫走路去郵局。
對於“老孫頭”,孫建一曾有一自我說明。他在《老孫頭自白》一文中寫道:“想當初,當科長,主任找我談話:你現在職務高了,要去掉小孩子氣,拿出工作魄力來;當副總,組織部找我談話:你是最年輕的局級幹部,不能驕傲。在人保系統開會,便覺得小孩參加大人聚會。而到平安,稱呼多了,叫‘老孫’還嫌嫩,後面加了個‘頭’,‘老孫頭’,索性倚老賣老。”
這種水泊梁山式的英雄主義成為平安初創時最為特別的氣場。其實,當時的平安並不能天天都能吃肉喝酒。實際上生活條件艱苦,員工全部住在6~8個人一間的集體宿舍,有的甚至睡在辦公室。有員工到北京出差,住的地方太差,甚至被老鼠咬傷腳趾。那個時候平安幾乎每個業務員身上都懷揣“三寶”——地圖、名片和公司的營業執照影印件(因為擔心被誤解為當時流行的“皮包公司”)。
貧賤不能移。於艱難困苦之時,馬明哲為平安畫了一個大大的餅。
1995年,馬明哲曾向公司1000名員工贈送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是《億兆傳奇》,講的是臺灣國泰人壽創業發展歷程。國泰用30年時間,成長為臺灣最大的保險企業,總資產達到近3500億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相當於1000億元左右)。
除了書,馬明哲還在每本書裡都附了一封簡訊。
信中,馬明哲激揚不已:“我們一定能夠創造出比國泰人壽更壯觀的奇蹟。再過十年、二十年,我們希望同樣的歷史,由平安人來創造。”
當時看來遙不可及的夢想,於10年之後果真成為現實。
2005年國泰總資產大約是4600多億人民幣,如果單純按保險業務計,剔除銀行資產後,國泰的總資產和平安相差不多(平安的總資產為3000多億元);從公司市值看,國泰和平安均已是千億市值公司,而後者的成長性更好。
不過,在馬明哲實現“億兆傳奇”之前,尚有多個磨難於前等著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