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2004年,全國的壽險代理人大軍已擴充到了150多萬人。”(1)
2007年6月底,全國共有保險營銷員170萬人。保險營銷員共實現保費收入1634億元,接近總保費收入的44%。2007年年底,這一數字達到了創紀錄的190萬人。而且前後進出的人遠不止這些。
2007年,中央財經大學、保險行業的著名學者郝演蘇教授曾估計出了一個驚人的資料:按照行業每年70%的人員淘汰率,壽險業在中國發展的15年間,總計有2500萬人做過或正在做保險營銷。
“相當於每50箇中國人中,就有一個賣過保險。”數字雖可能有出入,但是代理人制度的影響可見一斑。
內地壽險市場第一代“外援”,平安人壽首席顧問黃宜庚如是稱:“個人壽險營銷員的貢獻非常了不起。全國個人壽險營銷員大概135萬左右,每天都拿著包去拜訪客戶,一日一訪,一天可以拜訪100萬的家庭,一個月可以拜訪3000萬的家庭,一年可以拜訪36500萬的家庭。他們一年給36500萬家庭帶來資訊,走遍大街小巷。”
有人曾這樣直言不諱地描述了壽險代理人對保險行業發展的貢獻:“沒有個人營銷,就沒有中國保險業的今天!”
如同讚譽和功績,代理人制度產生的誤導以及不誠信的問題,已經成為危及中國壽險行業的惡瘤之一。
是魔鬼,還是天使?代理人制度備受煎熬。
其實,一直以來,代理人制度表現出保險公司招聘廣告描繪的曼妙職業前景,包括“收入無上限”,“順暢的升遷制度”,“自己就是老闆”,等等。友邦的招聘廣告都會這麼寫道:“如果你真正的熱愛人們、熱愛生活;如果你幫助別人能使你感到快樂和滿足;如果你對工作有熱忱,同時有勇氣自認為可以當老闆,那麼請您到我這裡來——友邦保險代理人晉升之路,友邦保險為您搭建事業成功的平臺。”
不能否認,做代理人的確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1996年,一位名叫季金秀的女工進入友邦上海分公司,成為一名壽險代理人。她原來是上海鳳凰腳踏車廠的下崗工人,這次重新就業給她和她的家庭經濟上帶來了巨大轉機。“(進入友邦的)第一個月就收入2000多元。由於人緣好,業績不錯,一年後她就升職為主任,後來出國旅遊都有好幾次。”
進入上海友邦後,季的佣金收入很快成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一般一個月都有五六千元,七八千、上萬元也是有的。”季的家人回憶。
因為保險而改變人生的不勝列舉,太保壽險亦有一例。從下崗女工到保險業務員,從太保集團“傑出員工”到第二屆全國“十大保險明星”,太保壽險吉林九臺支公司的劉玉輝不僅借保險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也實現了自己助人為樂的善意人生。
連結:一個人的善良保險
“10年前,我是懷著對人壽保險的一知半解進入保險公司的,而如今,我已將全部生命融入了這個事業。”
這不是大人物的套話,而是一個保險業務員的真誠之言。這個業務員就是太保壽險吉林九臺支公司的劉玉輝。
九臺是吉林省長春郊區的一個沒有支柱產業的小型縣級市,全市人口85萬,城區只有三條大街,人口不到20萬,人均月收入只有500多元。雪上加霜的是,由於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革,許多人不得不下崗,彼時九臺幾乎每家都有下崗職工。
賣保險之前,劉玉輝也是一個下崗女工。
1997年一天,太保在九臺招聘業務員,正在賣魚的下崗女工劉玉輝,扔下扁擔就跨進了保險行業的大門。
和一般的業務員不同,劉玉輝把如何當好營銷員歸納為三條:第一要講誠信;第二要不怕吃苦;第三對客戶要像親人。
憑著這三條,她開始了執著的保險營銷生涯。當時她每天都要堅持進行二三十個客戶的走訪,走遍了城區就走農村。辛勤總有回報,她曾經創下一天簽單28張的紀錄!
2001年,劉玉輝又面對一個重要的考驗。
這一年,太保實施分業經營,因為九臺是個小地方,壽險業務規模和發展前景似乎都不理想,公司一度準備撤點。同時市場上同業開始詆譭,太保要跑的傳言迅速傳遍全縣。買過劉玉輝保險的人,紛紛找到她要求退保。
不少人堅持不了,選擇離開。而劉玉輝帶領剩下的6個業務員堅持展業。最為困難的時候,劉玉輝帶著剩下的隊伍早上沿著縣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